五十年来的安徽省文物考古工作39.docVIP

  1.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五十年来的安徽省文物考古工作39

五十年来的安徽省文物考古工作 新中国成立50年来,安徽省文物考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尤其是1983年至1986年的全省文物大普查,初步查出地面文物17623处,基本摸清了全省文物的数量、种类、和分布情况。同时也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对古遗址和古墓葬的调查、发掘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影响的考古新发现和新成果。 一 安徽旧石器时代考古曾一直是个空白。80年代以来,“和县猿人”、“巢县智人”,以及水阳江旧石器地点群的发现,揭开了境内古人类和旧石器研究的序幕。至90年代,全省已发现旧石器地点近50处,丰富了旧石器文化研究的内容。尤其是繁昌瘌痢山早期灵长类化石和石器的发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998年5月,在繁昌孙村镇瘌痢山人字洞发现一批更新世早期灵长类 化石,计有上颌骨4块、下颌骨5块、下颌联合部1块、牙齿45枚,初步观察为四五个个体。伴出的脊椎动物化石,计有龟鳖类、鸟类、翼手类、啮齿类、食肉类、长鼻类、奇蹄类、偶蹄类等600多件, 50余种。同年秋,在洞的上部堆积中出土40余件人工打制石器、10余件骨器,以及许多小铁矿石块。其中,石、骨器打制疤痕明显。人字洞哺乳动物群化石含古老种类比例较大,并有第三纪残存种,与四川巫山龙骨坡中部动物组合有较多的相似之处。其地址年代为早更新世早期,距今200万年以上。繁昌人字洞发现的更新世早期的灵长类化石,时代早,个体多,并伴有打制石器共存,材料之丰富,实属罕见,在长江下游地区尚属首次,对寻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的线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境内发现的旧石器地点,主要分布在水阳江、巢湖、沿江及皖河等流域或地区。石器出土地点大多位于二、三级阶地,埋藏于网纹红土层中,地质年代为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中期,属旧石器时代早期或偏晚。 水阳江旧石器地点群点多面广,以宣州陈山旧石器地点最为典型。该遗址于1988 年至1992 年发掘,出土700 余件石制品。地层堆积可分上下两层,上层为下蜀黄土,属旧石器时代早期偏晚或中期;下层为网纹红土,属旧石器时代早期。石器类型有石片、石核、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和镐等。其文化面貌独特,代表了长江下游地区早期旧石器文化的特点。巢湖和皖河流域出土的石制品,与水阳江流域出土石器比较,总体上特征相近,属于砾石工业类型,应归为中国南方主工业区。 1997 年,在宁国毛竹山遗址。发现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露天生活遗迹。遗迹为东西长10 米、南北宽6 米的半圆形砾石环带,面积60 平方米。环带中空,宽2 米,由1200余件石制品和砾石构成。初步统汁,石制品与砾石的比例为1 : 2 0。石制品多为石片、石核,成形的工具较少,种类有砍砸器、刮削器和镐等。有的石片直立于地面,属就地打制形成。根据地层判断,砾石环带的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早期,绝对年代大于40 万年。迄今为止,类似毛竹山遗址的早期遗迹,在国内尚属罕见,其用途很可能与早期露天营地或石器制造场有关,对研究早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行为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怀宁腊树、潜山彭岭等地发现的小石器,比较特殊。石器含在灰白色粉砂质岩粘土层中,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有石片、石核、石片刮削器等。这类石器组合的性质属石片工业类型,在省内其他地区尚未发现,接近北方主工业区的特点。 新石器时代遗址在我省有着广泛的分布。1978 年以前,仅开展了一些调查和试掘工作,发现萧县花家寺、亳州钓鱼台等一批史前遗址。1979 年以来,随着潜山薛家岗遗址的发掘及“薛家岗文化”的命名,集中在江淮地区开展了一系列考古调查,重点发掘了潜山天宁寨、宿松黄鳝嘴、望江汪洋庙、霍邱红墩寺、定远侯家寨 、肥西古埂、含山凌家滩等一批遗址,初步揭示了江淮地区原始文化的内涵。近10 年来,随着苏鲁豫皖先秦考古学文化研究的开展,在淮北及江淮地区发掘了一批史前遗址,同时在皖南也做了一些调查和试掘工作。这些工作,为研究安徽地区原始文化的谱系及相互关系奠定了基础。 濉溪石山子遗址,是淮北地区目前所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该遗址经1988 年至1993 年发掘,包含四期文化;其中一、二期文化面貌相近,时代较早,比较典型。陶器以夹砂含蚌末的红褐陶为主,胎质疏松厚重。常见纹饰有指窝纹、指甲纹、划纹、弦纹、堆纹、戳印纹。流行半月形扁鋬手、竖装方形单孔或半月形双孔耳、鸟首形耳突等。器形有釜、鼎、罐、钵、盆、孟、器盖、柱形支座等。生产工具主要有石斧、石铲、石凿、石杵、石臼、石磨盘、石磨棒、蚌器、陶拍和鹿角靴形器等。与一期文化相近的遗存,在宿州小山口和古台寺下层均有发现。但后者不见双耳罐、鸟首形耳突、角质靴形器,时代可能略早。小山口下层C—14年代测定,分别为B.C.6077-B.C.5720年(ZK--2622),B.C.5958—B.C.5650年(ZK--2621),距今约七八千年。石山子一

文档评论(0)

mliaojfangw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