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传世典籍校读二题.docVIP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出土文献与传世典籍校读二题

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校讀二題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顏世鉉 一.形訛例 (1)〈君奭〉云:「昔在上帝,紳觀文王德,其集大命于氒(厥)身。」 (郭店〈緇衣〉簡36-37) (2)〈君奭〉曰:「在昔上帝,周田觀文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 (《禮記?緇衣》) (3)割申勸寧王之德。 (《禮記?緇衣》鄭注引古文) (4)厥亂勸寧王之德。 (《禮記?緇衣》鄭注引「今博士」讀) (5)在昔上帝,割申勸寧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 (《尚書?君奭》) 這裏主要討論「文王」、「寧王」的「文」和「寧」兩個異文。清末王懿榮、吳大澂、方濬益、孫詒讓等幾位學者利用金文資料指出,「寍」(寧)乃「文」之形訛,其中以吳大澂的說法最為人所熟知;但就目前文獻所見,則以王懿榮的說法為最早。吳大澂〈「文」字說〉論「寍」乃「文」之形訛的看法很簡要,現抄錄於下: 《書?文侯之命》「追孝于於前文人」,《詩?江漢》「告于文人」,《毛傳》云:「文人,文德之人也。」濰縣陳壽卿編修介祺所藏兮仲鐘云:「其用追孝于皇考己伯,用侃嘉前文人。」《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追敦》云「用追孝于前文人」。知「前文人」三字為周時習見語。乃〈大誥〉誤「文」為「寍」,曰「予曷其不于前寍人圖功攸終」,曰「予曷其不于前寍人攸受休畢」,曰「天亦惟休于前寍人」,曰「率寍人有指疆土」。「前寍人」實「前文人」之誤。蓋因古文「文」字有從「心」者,或作,或作,或又作、。壁中古文〈大誥〉篇,其「文」字必與「寍」字相似,漢儒遂誤釋為「寍」。其實〈大誥〉乃武王伐殷,大誥天下之文。「寍王」即「文王」,「寍考」即「文考」,「民獻有十夫」即武王之亂臣十人也。「寍王遺我大寶龜」鄭注:「受命曰寍王。」此不得其解而強為之說也。既以「寍考」為武王,遂以〈大誥〉為成王之誥。不見古器,不識真古文,安知「寍」字為「文」之誤哉? 古文字「文」字從「心」之形已如吳氏所引,而「寍」字則作(史墻盤)、(毛公鼎)。吳氏指出,古文字「文」、「寍」兩字形近,會造成混淆;而《尚書》「文」訛作「寧」是漢儒誤釋古文經書的結果。也就是說,吳大澂認為這種訛誤的情形發生在漢代。屈萬里先生則認為,在秦以前(約戰國晚年)「文」就已被誤認為「寧」,他說: 吳清卿作字說的時候,三體石經的尚書君奭殘石,還沒有出土。我們現在再從三體石經殘字來看,君奭篇「我廸惟寧王德□」句,寧字古文作,篆文和隸書都作寧(按:此寧字應作文)。又,同篇「□□□□寧于上師(引者按:師當作帝)命」句的寧字也作(按,此處應是寧字)。可是同篇中的「文」字以及春秋殘石中的「文」字,它們的古文都作。三體石經是據孔壁古文傳刻的,孔壁古文乃是先秦人所寫。和金文的「文」字比對著看,也確是「文」字。然而「寧於上帝命」的寧字,三體石經既作,可見在秦以前(約戰國晚年)就把「文」字誤認成「寧」字了。 屈先生以三體石經殘石為證,其中有〈君奭〉「我廸惟寧王德」、「寧于上帝命」,兩「寧」字的古文寫法都從「心」,然其它「文」字都不從「心」,可見戰國晚期時人已把西周金文中那種從「心」的「文」字誤認為「寧」字了。 有關《尚書》「文」訛作「寧」的時代,裘錫圭先生反對吳大澂所說是漢儒誤讀古文經書的結果,而認為其年代應不晚於春秋。他說: 據吳大澂、王國維等人研究,所謂古文經實際上是戰國時代東方國家的經書抄本,所謂「古文」是戰國時代東方國家的文字。但是,在我們所看到的古文字資料中,「文」字寫成從「心」,却沒有晚於西周、春秋之間的例子。所以漢儒所見古文經書裏不大可能有這樣的「文」字。從「心」從「文」顯然是先訛作「寍」,再變作「寧」的(參看上引孫詒讓《名原》敘言文)。我們認為《尚書》中部分「文」字訛作「寍」的時代,不會晚於春秋。春秋金文如國差的「寍」字(見《金文編》1985年版514頁),跟從「心」的「文」字很相似。當時人已經不用這樣的「文」字(按照孫詒讓的意見,應該說已經不再假借「忞」字為「文」),很容易把它們誤認為「寍」。「寍」、「寧」古通,所以後來又被改成了「寧」。《尚書》中沒有錯成「寧」的大量「文」字,大概原來就沒有寫成從「心」,或者起先寫成從「心」,但在較早的時候就成了不從「心」的「文」。 這是說,就今所見到的古文字資料可推知,在春秋時代的「文」字已經不寫成從「心」,所以當時人如果看到以前傳下來的寫本中有從「心」的「文」字,很容易會把它們誤認為是「寍」字。因此,就造成《尚書》的部分「文」字被誤寫成為「寍」字,其時代就在春秋。 就現在所見的出土的古文字資料來看,確實如裘錫圭先生所說,從春秋時代開始已經沒有從「心」的「文」字。宋杜從古《集篆古文韻海》著錄有這類「文」字,作、;然要以此證明戰國古文有從「心」的「文」字,其證據力尚有不足。 在漢初經學家的著作裏,有「文」字訛作「寍」的情形。 (6)達即寧而容,窮即納而詳。 (《韓詩外傳》卷四) (

文档评论(0)

38169766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