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则不固”辨析.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则不固”辨析

“学则不固”辨析 [摘要] 《论语》中“学则不固”的“固”历来有歧义,有释为“蔽”,有释为“坚固”,从词源上及文献看,此二义均为常训,但在上下文关系中看,训为“蔽”更合理;从孔子的人生追求来看,学问当破除固陋、执滞而上达于“道”,更应以不固陋而不是坚固。 [关键词] 孔子 论语 “学则不固” 解释 德性修养 ? 学而》第八章一段话: 《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录孔安国注:“固,蔽也。一曰言人不能敦重,既无威严,学又不能坚固,识其义理。”邢昺“《正义》曰此章勉人为君子也。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其说有二:孔安国曰,固,蔽也。言君子当须敦重,若不敦重,则无威严;又当学先王之道,以至博闻强识,则不固蔽也。一曰固谓坚固。言人不能敦重,既无威严学又不能坚固识其道理也。明须敦重也。” 后人释此处“固”字,大致不出上两种意义。 朱熹《论语集注》释为:“‘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重,厚重。威,威严。固,坚固也。轻乎外者,必不能坚乎内,故不厚重则无威严,而所学亦不坚固也。 ”取第二义“坚固”。只语不提另一义。 钱穆先生《论语新解》说:“‘学则不固’:此句有两解。一,固者坚固义,人不厚重,则所学不能固守勿失,承上文言。一,固者固陋义,人能向学,斯不固陋,四字自成一句。”照录前解。但他又补充说:“今按本章分指五事,似当从后解。若依前解,当云学而不固,或虽学不固,始是。”[1]进一步从句法上进行辨证。 定公十年》“吾伪固而授之末”句兼杜注“ 伪为固陋不知礼者,以剑锋末授之。”提出“学则不固,谓人能学则不至于固陋鄙倍也。此与‘敏则有功’, ‘信则人任焉’句例相同。与上句别为一事,承上句训说者非也。”[2]其旁证:《阳货》“由也”句“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一、“固”字训解 《说文解字》释:“四塞也,从口,古声。”许慎注曰: “四塞者,无罅漏之谓。《周礼? 夏官》‘掌固’注云:固,国所依阻者也。国曰固,野曰险。按:凡坚牢曰固,又事之已然者曰固,即故之假借字也。” 此解从字形入手,当为固字的本义。由此引申,则有“坚固”、“执一不通”、“鄙陋”“本然”“已然”“常然”“固然”“固守”等义。(见(《康熙字典》 )因此,被解释者采用的“坚固”“固守”之义与 “鄙陋”(“蔽”)“执一不通”“固执”之义本是一致的,其区别是前者就其积极的、肯定的意义而言,坚固,不易受侵害,不易受损;后者则就 “固”字此二义在先秦文献中处处可见,而且取“坚固”义更为常见, 如下例: (《尔雅·释诂》) (《尚书?夏书?五子之歌》) (《礼记?礼运》) (《礼记?月令》) “执用黄牛,固志也。”(《易?遯?象》) “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 (《春秋左传?桓公二年》) “本不固者末必几”。(《墨子?修身》) “兵劲城固”。(《荀子?王制》) “骨弱筋柔而握固”。“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老子》第五十五章、六十七章) “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 (《韩非子?解老》) (《管子?君臣下》) (《荀子? 儒效》)[3] “固哉,高叟之为诗也!” (《孟子? 告子下》)[4] (《礼记?曲礼》)[5] (《礼记?哀公问》) 二、《论语》中的“固”释义 《论语》中则“固”字出现共十次[6],除“学则不固”外,分别见于以下各处: [7](《论语? 述而》(以下引《论语》只列篇名) ) “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宪问》) (《宪问》)  “君子固穷;小人斯滥矣。” (《卫灵公》) (《卫灵公》) 固而近於费;今不取,後世必为子孙忧。” (《季氏》) 那么,原文“五事”并列还是递进关系?在《论语》中“五事”并非一个完整、固定的说法,对“五事”各种解释都没有理出它们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反之,在其他篇中同样录有“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罕》)“主忠信,徒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颜渊》)这表明“五事”实际上至少分为相互独立的两部分:“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与“主忠信,…”,也就是说本来就没有所谓成为一整体思想的“五事”。 剩下的就是前后两部分内部的关系。从邢昺到钱穆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认为“不重则 和朱熹“不厚重则无威严,而所学亦不坚固”的解释上看,把“不重则不威,学则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路》)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为政》) (《为政》) (《礼记? 中庸》),所以,从文句的关系上看,把这一段看成由五个独立的句子更为合理。去除了“重”这一逻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