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产业集聚的证据与影响-基于国内文献的综述-范剑勇李方文.docx

产业集聚的证据与影响-基于国内文献的综述-范剑勇李方文.docx

  1.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产业集聚的证据与影响-基于国内文献的综述-范剑勇李方文

产业集聚的证据与影响:兼国内实证文献的综述范剑勇 李方文第一作者:范剑勇,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上海市国权路600号,200433,电子信箱:jyfan0393@163.com;电李方文,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上海市国权路600号,200433,电子信箱:09210680090@。产业集聚的证据与影响:兼国内实证文献的综述摘要:基于理论与实证经验上的明显分野,本文将产业集聚分为大地理范围产业集聚与小地理范围产业集聚,并依次进行相应的数据描述和国内实证文献的综述。我们发现,尽管在2004年左右已经出现了大地理范围的产业集聚向扩散的拐点,沿海地区的集聚优势仍较明显,这对地区间的经济增长、收入差距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基于国内财政分权的基本国情与沿海地区的地理位置优势,小地理范围的产业集聚不甚明显,体现为城市体系的扁平化趋势显著,在经验研究上,表征小地理范围产业集聚效果的技术外部性因区域层次和行业层次选择不同而没有取得一致公认的认识。关键词:货币外部性 技术外部性 地方化经济 城市化经济产业集聚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从直观的、粗略地分类,它实际上包含了两类经济学现象:一是从大的区域范围看,非农产业(特别是可贸易的制成品)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分块特征,某些布满了非农产业,而大部分区域则经济活动与人口分布稀疏,如从太空中看地球的经济活动分布,则北美洲、欧盟与东北亚的少部分区域成为人类经济活动的集中地,或者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成为制造业集中的区域;二是从小的区域范围看,集聚是考察城市与农村、大型城市与小城市的差别及其效率差异。基于这一经济现象,本文将产业集聚归类为两类:大地理范围产业集聚与小地理范围产业集聚。但是随之而来的疑问是,国内外已有的产业集聚文献还没有做出如此的分类。促使我们做出分类的另一层基础是,两类产业集聚的理论基础是不一样的。大地理范围产业集聚的理论基础是新经济地理学,其产生的直观的空间外部性是货币外部性,目前这一理论已经取得较为一致的认识。小地理范围产业集聚的理论基础是城市经济学,其产生的空间外部性是技术外部性,但其微观基础还远没有达成一致的认识,目前或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处于一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混战状况。鉴于产业集聚的分野是清晰的,本文的目标是对现有国内相关实证文献做出分类与评述,具体内容包括大小地理范围集聚的现状及其生产效率的影响。同时,小地理范围集聚的微观理论基础目前没有取得一致的认识,本文对小地理范围集聚形成机制的实证没有进行相应的文献综述,况且国内这一类的文献也相当少见。需要指出的是,本文进行相应地文献梳理的同时,更多的工作是在阐述中国现阶段产业集聚的现象及其产生的宏观经济背景,我们力求以“以故事叙述引领读者了解中国产业集聚的现状及其影响”为原则,不单纯以数据或模型证明中国产业集聚存在为目标。一、大地理范围产业集聚现状及其影响(一)、大地理范围产业集聚的描述性证据本处的叙述顺序是,首先从大的三次产业划分来看地区间经济增长差异,其次分析各地区三次产业增长差异的源泉是什么,第三是细化到地区与省级层面上近十年制造业空间集聚与转移状况,第四是将产业集聚与省份间人均GDP的基尼系数结合起来,观察其是否对省份间人均GDP的基尼系数演变做出贡献,以达到证实产业集聚是影响地区间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之目的。需要说明与事先交待的情况如下:1)、我们对于国内各地区的划分是: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省)、京津地区(北京与天津市)、北部沿海区域(山东与河北省)、东部沿海区域(江苏、上海与浙江省)、南部沿海区域(广东、福建与海南省)、中部区域(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南、湖北省)、西北区域(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西藏、新疆与青海省)、西南区域(四川、重庆、广西、云南、贵州)。这一划分依据详见国家信息中心(2005)。2)、在时间节点的选择上,我们以2004年为界,认为改革开放至2004年是产业集聚程度与地区间收入差距均加深的时期,2004年至今是产业的空间扩散与地区间收入差距缩小的时期。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划定,是基于我们的数据分析基础。3)、本处的计算指标与数据均是作者本人计算得到的。不引用他人文献中数据的原因是,一是本人计算的结果与其它作者大致相同,二是本处数据最近时间是2007年或2008年,能恰当地反映产业集聚与扩散的最新进展。4)、各省份三次产业GDP数据来源于《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而制造业数据是源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库”的各企业增加值进行加总而得来的。5)、本处的技术手段分别为:在分析各地区三次产业增长差异的源泉时,我们采用产业转移份额法方法;在分析各地区或省份的产业集中状况时,采用各地区或省份的产业平均集中率和基尼系数指标;在分析各省份之

文档评论(0)

xjj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