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监测与防治6
重庆市环境卫生监测站 CHONGQING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MONITORING DEPARTMENT 垃圾填埋场对地下水的污染及地下水污染监测与防治 伍玉良 张超 2015.10 1 垃圾渗滤液的产生及其特性 2 地下水污染监测的必要性 3 地下水污染监测方案 4 地下水污染特性及评价 地下水 污染监测与防治 5 地下水污染的预防措施 6 污染后的治理措施 7 监测治理案例 1 垃圾渗滤液的产生及其特性 1.?? ?? 渗滤液的来源 产生量影响因素 4. 有机物分解 3. 垃圾中水分 2. 地表径流 1. 直接降水 包括降雨、降雪,是渗滤液的主要来源。 来自场地表面上坡方向的径流水,地表径 流对渗滤液的产生量也有较大的影响。 包括垃圾自身携带的水分以及从大气和雨 水中吸附的水分。 填埋垃圾经厌氧分解会产生水分,其产生 量与垃圾的组成、pH值、温度和菌种有关。 获水情况 场地地表条件 填埋垃圾组分 填埋场构造 操作规范 渗滤液产生量的影响因素 垃圾渗滤液水质特性 氨氮 浓度高 水质 波动大 1 2 3 有机物 浓度高 其中腐殖酸为小分子有机酸,和氨基酸又合成的大分子产 物,是渗滤液中长期性的最主要有机污染物。 一般在500~2000mg/L之间,进入填埋后期,浓度可高达 10000mg/L。 COD、BOD5、可生化性随填埋时间的增长而下降并逐渐 维持在较低水平。 垃圾渗滤液水质变化 渗滤液水质变化示意图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章元说过:“国内外再好的卫生填埋场都会渗漏,这只是年限的问题。” 防渗漏的隔膜内部结构会随时间发生变化 早在2001年,赵章元团队在中国地质大学的帮助下利用原本用于勘探地矿的环境地球物理技术方法,开始以北京为例对垃圾填埋场地面进行扫瞄,并第一次发出声音:垃圾填埋场对地下水有污染,北京市地下水严重超标,多年超标率较高的为氨氮、硝氮、铬和汞等,地下水有机污染严重。 垃圾填埋场区别于焚烧发电厂的环境风险:一是在于垃圾渗滤液的地下水污染;二是恶臭和蚊蝇对周边居民的二次污染。 垃圾填埋场受修建时条件约束,防渗膜暴露面积大、垃圾和渗滤液拦截坝容易被破坏等,容易造成渗滤液污染。 垃圾成分复杂,其中的建筑垃圾、金属等易刺穿防渗膜造成地下水污染等等 2 地下水污染监测的必要性 由于操作不规范、人为破坏、或者自然灾害等,而且防渗体本身可能存在缺陷或接头不密封等现象,会因故发生开孔、破裂、解体、动物咬啮等状况,失去防渗作用,从而使渗滤液成为地下水的污染源。 渗滤液具有浓度高,流动缓慢,渗漏持续时间长等特点,会成为地下水的集中污染源,地下水一旦受到污染就很难恢复,从而严重威胁生活和生产供水,甚至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3 地下水监测方案 监测结果评价 监测井和监测项目 采样方法 检测方法 监测方案 《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 GB 16889-2008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环境监测技 术要求》GB/T 18772-2008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 法》GB/T 5750-2006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环境监测技术要求》GB/T 18772-200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 14848-1993 监测方案 1个本底井 2个污染扩散井 2个 污染监视井 严禁用泵抽吸 水样 用第4次水样作 为分析样品 共15项监测 指标 填埋场自行检 测 主管部门监督 性监测 单项组分评价 综合评价 采样方法 监测指标 监测频率 结果评价 监测井的设置 地下水监测井 地下水监测井结构示意图 类别 I II III IV V Fi 0 1 3 6 10 地下水污染监测方案 单项组分评价:按《地下水质量标准》GB14848-1993表1所列限值,按最差指标所属类别确定水质类别,划分为五类,分别为I类至V类。 综合评价:首先进行各单项组分评价,划分组分所属质量类别,按照下表确定单位组分评价分值Fi。 ——各单项组分评分值Fi的平均值; Fmax——各项组分评价分值Fi中的最大值; n ——项数。 根据F值,按下表划分地下水质量级别。 级别 优良 良好 较好 较差 极差 F <0.80 0.80~2.50 2.50~4.25 4.25~7.20 >7.20 按如下公式计算综合评价分值F。 式中: 2010年上 2010年下 2011年上 2011年下 2012年上 pH 7.69 7.63 8.02 7.96 7.62 色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