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稻米和富春习俗
稻米与富春习俗
摘要: 稻作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与稻作有关的种植、信仰、风俗、食物等等。随着河姆渡等南方原始文明遗址的发现,以稻作文化为代表的长江流域,逐渐被人们认识到其作为中华文化起源的地位。本文从浙江杭州周边一个县级市富阳为切入点,从传说、信仰、节庆习俗等方面叙述了从古至今稻作文化对于富阳百姓的影响。
关键词:稻作文化 富阳习俗 传说 信仰 节庆食物
中国地域辽阔,南北地理气候差异明显。因此,南北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也各有不同。在古代文明的早期,以粟麦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流域,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起源和繁盛之地。但是随着河姆渡等南方原始文明遗址的发现,以稻作文化为代表的长江流域,也逐渐被人们认识到其作为中华文化起源的地位。
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中,可以发现在唐宋之后,中国的南北人口比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宋代起,南方人口已超过北方。”虽然这与从汉至唐宋的每一次战乱都分不开,特别是晋永嘉之乱、唐安史之乱、北宋灭亡三个重要的人口南迁时机。但是人口的增长更多的是依赖于南方稻作种植的发展。到明朝末年,据时人宋应星的估计:“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而来牟黍稷居三。”
养活了大量人口的稻子是怎么生长出来且被先民利用的呢?事实上,我们现在种植、食用的稻谷都是祖先从野生稻培育、繁殖而来,属“亚洲栽培稻,其祖先种为‘多年生野生稻’”。“中国古书上称野生稻为‘秜’,见于东汉于慎的《说文》:‘秜,稻今年落,来年自生曰秜’。”
而在浙江,农民感恩稻作植物给百姓带来的富足,造就了无数关于稻子起源的传说。浙江许多地方的老人至今仍会记得“大禹育稻”、“牛大王下凡传谷种”等等神话故事。在桐乡县流传“大禹治好水之后,地面上的洪水退掉了,但地上长的百草全被水淹死,人呒啥好吃,就吃树叶、草根,吃得大家唇焦舌烂生毛病。大禹想,专吃这种东西人勿好,得想办法到另外地方寻些好吃的东西,伊到首阳山去走了一转,看到一支树丫叉里生出三株草。长出不少果实,格辰光都是吃生胚。这些果实毒汁少,人吃了不太生毛病。后来,大禹又去首阳山寻,寻着五种草,能生五种果实,人称五谷。这些草只有见阳光才放花,阴天就不放花。五谷种下去又生出来,乐声越多,大禹就叫他手下七十二名大将当中的两个---田公地母,去管这些草,大禹教他俩,哪种草往水里撒种,哪种草往高地方撒种。格辰光没有田地之分,要么是个低水潭,要么是个高墩头。田公地母到处去撒,到处都生出来。低水潭里生出来的就是水稻,高墩头上长出来的就是高粱。后来田公地母的两个儿子,用石头片开出不少低水潭来种稻,越种越好,弟兄俩从南海边种起,种到太湖边歇了歇。阿哥讲:落北勿要去了。阿拉种好格点收起要紧。所以太湖以北过去水稻蛮少。由于兄弟俩是从南种落北。所以南面水稻成熟要早,北面要迟。”这些传说基本都是从上帝、神人的恩赐和帮助让百姓得到稻谷以生活来表达对稻谷的喜爱和崇敬。
正如桐乡老农故事中透露出来的信息 “南面水稻多于北面”一样, 那么,是什么导致稻作物择长江流域而非黄河之境呢?“水稻喜高温、多湿、短日照,对土壤要求不严,水稻土最好。幼苗发芽最低温度10~12,最适28~32。分蘖期日均20以上,穗分化适温30左右;低温使枝梗和颖花分化延长。抽穗适温25~35。开花最适温30左右,低于20或高于40,受精受严重影响。相对湿度50~90%为宜。穗分化至灌浆盛期是结实关键期;营养状况平衡和高光效的群体,对提高结实率和粒重意义重大。抽穗结实期需大量水分和矿质营养;同时需增强根系活力和延长茎叶功能期。每形成1千克稻谷约需水500~800千克。以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为例。其“现在年平均气温为16.2℃,最高临界气温39.5℃,最低气温-9℃。雨量充沛,平均降水量为1300mm,年最高降雨量1603.6℃,年平均雨天数为一百五十二天,降雨量大都集中于夏秋之间。全年无霜期约为二百四十天,年平均日照约为两千零八十小时。”专家认为七千年前的年平均气温相较于现在还要高1-2℃,降雨量也相对充沛。另一方面,河姆渡地处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同时,全境“河流均属钱塘江水系,富春江横贯市境中部,流程52公里,纳渌渚江、壶源江、新桥江、常绿溪、龙门溪、青云浦、大源溪、小源溪、渔山溪等,沿钱塘江注入东海。”因此,可以断定富阳稻作物种植的历史可谓深远。
中国稻种的基本分为两类,粳(也写作稉、秔)和糯(也写作穤、稬,即秫。”而光绪《富阳县志》“物产篇”载富阳:“稻,有秔稻、秫秫”;闸意为“拦住水流的构筑物”,可以随时开关;堰为“挡水堤坝”;埭是“堵水的土坝”。例如在富阳市郊原东洲公社因兴修这些水利,产生了如许家埭、何埭、前埭、中埭、后埭等村名。
稻作的生长依赖于自然条件的配合,因此从古至今,稻作文化区域发展许多对于自然的神明信仰。如著名的“土地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