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图文论-观点.pptVIP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司空图文论-观点

司空图的文论观点 司空图的文论观点 一,司空图生平简介、文论背景 二,司空图文论观点 (一) 释司空图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二)司空图的“味外之旨”说 (三) 司空图的“思与境偕”说 (四)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三,司空图文论观点的影响 一,司空图生平简介、文论背景 · 生平简介 司空图(837~908)晚唐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祖籍临淮(今安徽泗县东南),自幼随家迁居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应试,擢进士上第,天复四年(904年),朱全忠召为礼部尚书,司空图佯装老朽不任事,被放还。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唐哀帝被弑,他绝食而死,终年七十二岁。司空图成就主要在诗论,《二十四诗品》为不朽之作。《全唐诗》收诗三卷。 ·文论背景 司空图在世的年代,正是唐王朝的覆灭。他与历史上末世的大多数人士一样,有着颠沛坎坷的仕途经历与尽节于前朝的逸民品格。首先,他在思想上受到了儒家的影响,他的积极入世,为朝廷尽忠效力,以及绝食殉身于朝廷的举动,表明他的正统儒家立场。他曾经对现实写过《将儒》《辨楚刑》《上樵公书》等,隐居时曾有“身病时亦危,逢秋多恸哭。风波一摇荡,天地几翻覆。”(《秋思》) 但是,司空图的思想中又受道家和佛家的强烈影响。尤其现实理想破灭之后,更倾向于佛老中去寻求思想解脱。“众人皆察察,而我独昏昏。取训于老氏,大辨欲na言”(《自诫》),这是他的道家思想;“名应不朽轻仙谷,理到忘机近佛心”(《山中》)。 出入于三教,这本是唐代诗人思想的共同特征倾向,而唐末的特定形势和个人的特定经历,更加重了司空图思想的这种特征。 二,司空图文论观点 在《司空图圣文表》里,有论诗短文五篇,即《与李生论诗书》《与王驾评诗书》《与极浦书》《题柳柳州集后》和《诗赋》。但我们要明白,这不是表示他们是有体系的文论,而是论及了有关诗创作、欣赏等问题的短文。 二,司空图文论观点 (一) 释司空图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在《与极浦书》中,司空图说: 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且容易谭哉! 戴叔伦借良玉在山而有意象可求,来比喻诗的蕴藉之美,即有意象可寻。不过这个意象,只可想象而不可置于眼前。 他们这一席谈,表明他们已理解诗要用形象思维来表达情思。 在此前提下,司空图紧接着说:“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且容易谭哉!”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两句:句中的第一个“象”和“景”,指诗写在纸上的“形象”,“景象”;有这个带有感性特征的“形象”,“景象”存在,才可能谈“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句中的第二个“象”和“景”,是托体于第一个“象”和“景”的。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提出,对诗创作来说,必须有含吐不露之情,必须有蕴藉之美;对诗鉴赏来说,则不可满足于诗的表层表达描述,而要挖掘它的深刻蕴含。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的。而感性的东西也借助感性化而显现出来。”司空图所说:“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其实是诗人感物的心灵化问题,也是读者对诗人感物心灵化的感悟问题。这是个难以说清的问题,因而他说“且容易谭哉” (二)司空图的“味外之旨”说 在《与李生论诗书》中,司空图说: 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也,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 ,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 ,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 ,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彼江岭之人,习之而不变也,宜哉!……噫!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今足下之诗,时辈固有难色;倘复以全美为工,即知味外之旨矣。 讲此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将其建立在诗有形象性特征上的。诗,美在形象。 “味外之旨”。“味外之旨”的“旨”,它既指本义“美味”(《说文》:旨,从甘,匕声),又指引申义“旨趣”。司空图以烹调食品的醋和盐为喻,说人们品尝食品,不仅仅“止于酸”,“止于咸”,而要在酸,咸的佐料味之外,尝出食品的“醇美”滋味。此比喻的含意:赏诗,要辨味,除领会诗直接表露的情思外,还要追寻诗的那含而不吐的情思,意趣。“醇美”之味就是指诗歌意境的特殊内涵。 对于“韵外之致”,用“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三句连贯加以诠释,便会说清问题。 “近而不浮”,指艺术形象的具体性说的。诗人创作,具体的意象呈现于脑际,然后借语言为媒介,将其描绘出来,便成为客观存在的艺术形象(作品);读者读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