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乡村建设的实践与反思以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为例学院.ppt

中国新乡村建设的实践与反思以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为例学院.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新乡村建设的实践与反思以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为例学院

  中国新乡村建设的实践与反思 ——以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为例                 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 潘家恩       panjiaen@    本次报告包括:  新乡村建设的渊源与背景  学院概况及各部分工作  基本经验及总结反思  新乡村建设的限制与突破 历史脉络中的乡村建设    “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              ——陶行知    我们有两个发现,那是真正的革命。其一是我们学会了评价农民。多少个世纪以来,我国的农民从未受过教育,这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我们发现农民所缺少的不是头脑,而是机会。我们的另外一个发现同样令人吃惊,那就是认识到我们自己——知识分子的无知,并且受到了我们自己农民的教育。  组织乡村, 乡村建设的第一要事; 由农业引发工业, 乡村建设的路向; 教育与合作, 乡村建设的基本方法; 知识分子与农民, 乡村建设的两大“主动力”; 社会主义: 乡村建设的理想社会!   梁漱溟先生        圣雄甘地    我完全赞同这个主张,即开发某个国家的原材料,忽视更强大的人力潜能的任何计划都是畸形的,绝对不可能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    你不可能把非暴力建立在工厂文明的基础上,但它可在建立在自足的乡村基础上……我设想的乡村经济,完全  没有剥削,剥削是暴  力的本质。 评论与回应    “不是救济,而是发扬”  “改良”还是“革命”?  现在呢?  历史乡建的现实启示  从现实和实践入手,对主流发展思路和习    以为常的概念(如工业化、教育、知识分     子等)进行反思与批判,并在此基础上进    行富有创新性和建设性的实践。  采用综合、系统的认识方法和推进方式,   同时将培训、试验、研究紧密结合。  坚持“教育”和“组织”为两条基本主线。 乡村建设 ----“三农”现实的影子 失衡中国与大国小农 农村三要素的外移 双重过剩条件下的恶性循环 当前一些农村发展思路的现实困境    为什么实现了民主选举仍然不一定是民主治理?为什么组织起来仍然没有力量?这促使我们重新思考组织化、自治和社会发展的问题。(贾西津2005)    对于一个其社会资本正在快速衰竭而其命运不管有没有选举都是由外部力量决定的分裂社区来说,由外界倡导的直接选举不是灵丹妙药。……一旦人们对本地的资源和生活有了更多的控制,他们就会发展出他们自己形式的民主制度和程序。(戴尔·文 2005)    杨云标:“上访、维权斗争是成功的,但是它没有成效。我们获得了批复、胜诉,但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而每个上访者都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我们并没有获得快乐的生活。” 从“三农”问题到“乡村建设” 谁的选择?    政    府?  知识分子?   农民? 学 院 简 介    属于社会力量办学的公益事业,实行“劳动者免费就学”。秉持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等先辈的平民教育理想与乡村建设精神,继往开来、立足基层,通过研究实践国内外及历史上各种乡村建设思想,培养具有奉献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各种乡村建设综合人才,推广更多乡村建设和农村综合发展实践经验。 (一)教学培养与基地建设 针对农民带头人和乡村工作者开展培训。 支持鼓励学员返乡后在家乡 开展乡村建设实践工作 收集整理各地乡村建设实践经验并开发各种农民培训课程。 做中学 / 以农民教育农民 / 在合作中学会合作 (二)试验区建设 以组织创新和教育创新为主线 并全程观察记录 通过形成载体进而提高参与意识(以合作社卖农药为例) 提升社区凝聚力和整合能力   减负与增收 探索适合农民接受特点的教育(学习小组、《田间地头》)、挖掘本土人才 寓教于乐 老树绽新梅 但闻锣鼓铿锵 秧歌婉转 小民筹大计 喜看翟城冬暖 乡建春来 (三)生态建筑的研究与推广 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本土的环 保建筑材料;   采用简单工具和建筑施工方法,努力将建筑知识简单化、本地化。 乡村建设,从厕所开始 (四)永续农业试验 开展各种

文档评论(0)

sunshaoy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