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自律楷模.doc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廉洁自律楷模

廉洁自律楷模   在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10周年的日子里,缅怀总理生前与亲属及故乡人民相处的几件往事,认真学习总理廉洁自律的崇高精神。对于当前进一步端正党风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周总理故居座落在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原淮安县)的附马巷。故居由东西相连的三个小宅院组成。1898年3月5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就诞生在这所宅院里。他从出生到十二岁离开淮安,这段童年生活都是在故乡度过的。他热爱自己的故乡,热爱哺育他成长的这块土地上勤劳的人民。然而,他生前对故居的处理所表现出的革命家的胸襟,深深地感动和感激着故乡人民。   建国初期,淮安县委就对总理的故居进行了初步维修。这既表达了故乡人民的心愿。也表达了全国人民的愿望。可是,当总理1952年从亲属的来信中得知这件事后,马上写信给淮安县委,制止以后再作修理,并用自己的工资偿还了维修经费。   1953年。总理要求淮安县委把他的旧居处理掉。对于总理这种严于律己的精神,县委的同志们是能理解的。但作为县委来说,有理由考虑到故乡人民的感情和全国人民的心愿,因而没有按照总理的意见办。为此,当时的淮安县副县长王汝祥同志去北京时,还受到了总理的批评。后来,总理还特地写了一封信请王汝祥同志转给淮安县委,信中说:“……我提出两个请求:一是万不要再拿这所房子作为纪念,引人参观。……二是如公家无别种需要,最好不要使原住这所房子的住户迁移。后一个请求,请你们办前一个请求,无论如何,请求你们答应。否则,我将不断写信请求,直到你们答应为止。”   周总理在两年后接见县委的另一位负责人刘秉衡的时候。又提起这件事,而且比以前更严肃了。总理说:“王汝祥同志来的时候。我叫他回去处理掉我的房子,他‘骗’了我,到现在还没有处理,是吗?”刘秉衡同志婉转地作了解释。总理听后说:“我的房子一定要处理掉。决不能同毛主席的旧居相比!”第二天,邓颖超同志又为这件事专门找刘秉衡谈了话。他说:“总理多次说了,一定要把他住过的房子处理掉,不能和主席的旧居比。如果不拆,也可以用起来:办幼儿园,办图书馆,或者??人去住,总之要用起来。处理掉……这是总理一贯的意见,我完全赞同。”   总理的嘱咐是严肃的。邓大姐的态度也是认真的。刘秉衡回淮安后如实向县委作了汇报。县委的同志们都感到不能再违背总理的意见了,经过慎重研究,决定:把总理诞生和生活过的东边宅院,作为县委学习室和儿童图书馆;西边宅院让群众住进去,执行后写信向总理作了汇报。时隔不久,县委收到国务院办公室的回信,说总理对县委的作法表示满意。   1961年8月,总理在见到侄媳孙桂云的时候,又详细询问了县委对旧居处理的情况。孙桂云在谈话时无意中说到。虽然县委做了不少工作,但还是不断有人去参观。总理对这个情况很重视,他说:“还是拆掉好,拆掉了还可以盖工厂、盖学校嘛!”他还认真地嘱咐孙桂云说:“你们不要说出我住过的房屋,还要告诉邻居,叫他们也不要讲。”   随着总理在全国人民心目中威望的日益提高,前来瞻仰旧居的人也越来越多。他们当中,有的来自偏僻的乡村,有的来自遥远的城市,还有许多从世界各地来的朋友……自发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然而,他们在院墙门口看到的,却是一块“私人住宅,谢绝参观”的木牌子。人们都带着莫大的遗憾,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总理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心里很不安。多年来,他希望自己的旧居“不留痕迹”,可是。参观的人却有增无减。终于,总理决定采取行政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   1973年11月13日晚,国务院办公室一位负责同志给淮安县委办公室打来电话。当时值班的是一位县委副书记。国务院办公室的负责同志对他说:“总理听到反映,说要动员住在他家的居民搬家,还准备修整房子,准备开放让人参观。请县委调查有没有这样的事,向国务院办公室汇报。”   翌日,县委的同志立即去旧居了解情况。总理的侄儿周尔辉反映:没有人动员居民搬家;也没有修整过房屋;自发来参观的人,大都被谢绝了。当晚,县委向国务院办公室如实汇报了情况。17日,国务院办公室向县委正式传达了周总理关于处理旧居的三条指示:   一、不要让人去参观:   二、不准动员住在里面的居民搬家;   三、房子坏了不准维修。   第二天,县委常委会进行了认真研究,并根据总理指示作了三项决定:一、不动员住在里面的居民搬家:二、不维修房屋;三、县委在干部会上动员大家不组织、不带领人们去参观。当天晚上向国务院办公室作了汇报。   11月30日晚,国务院办公室又来电话,说:“总理对县委决定的三点表示满意,以后要派人检查你们的执行情况。”时隔不久,国务院办公室负责同志又打电话给县委书记。询问对“三条”的执行情况,回答说:“认真执行了。”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1974年8月1日,周总理见到侄媳孙桂云时,又询问了“三条”的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