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陶渊明人物形象2则.doc
陶渊明人物形象2则
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陶渊明人物形象的资料2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传统文化与文人理想的符号_历代陶渊明人物形象画范文一》
美术大观ˉ艺术理论
ˉ
传统文化与文人理想的符号
——历代陶渊明人物形象画
文ˉ上海大学美术学院2007级博士生ˉ罗
洁
艺术理论ˉ
ˉ键人物。他作品中的陶渊明形象确立了陶渊明形象的标准像。袁行霈在他的文章《古代绘画中的陶渊明》中分析:“这种定型化的陶渊明形象,很可能是源自李公麟。”从元代以后,绘画中的陶渊明从外貌、着装到姿势都趋于一致。元代,陶渊明成为人们心中顶礼膜拜的圣人和偶像。这种地位的上升也使得后辈艺术家在创作陶渊明形象时更加谨慎,大多借鉴前辈大师已经成熟的图式,这也与元代以后各家陶渊明画像趋同现象相一致。元代以后,陶渊明的形象更加定型化,基本上画面上出现的陶渊明持杖的左侧形象。正如张叔厚的《陶渊明小像》上大痴道人题跋曰:“千古渊明避俗翁,后人貌得将无同。杖藜醉态浑如此,困来那得北窗风。”
明代的陶渊明形象虽然没有完全打破元代定型今藏故宫博物院王仲玉的《靖节先生像轴》,纸本墨笔。图中陶渊明从整体形象上来说还是和元代定所替代,用来表现陶渊明辞官前的情形。但从明周我们看到画家们更大的发挥空间。明周位的《渊明被人搀扶行进,与传统中侧身执杖的定型化形象有变化,表现出了人物的动感和节奏张力。
清代文人画创作进入门槛更低,各种阶层、各种背景的文人都广泛地参与了绘画创作,极大地丰让我们关注到了一批遗民画家群体。这些画家们少了许多创作上的束缚,笔下的陶渊明形象更趋自由和个性化。而陶渊明形象也更多地从《归去来辞图》这样场景再现的作品转到追求浪漫意境的诗意画中。
2.艺术表现手法从写实到写意
从写实到写意,这一发展趋势也和中国画内在个画科发展的兴衰来看,明清画家更加偏向于选择山水题材的“桃花源”和花鸟题材的“菊花”。相比清初石涛所画《陶渊明诗意图》笔墨粗率,妙趣横生。在“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一幅图中,只有几椽茅屋坐落在荒野之中,陶渊明拱手立于屋内,脸部的五官都省略了,却悠然地表现了陶渊明这一幅图中,陶渊明坐于屋前,看着正在玩耍的孩子,脸部的五官和其他细节也统统省略了。同藏故宫博物院清代原济的《陶潜诗意图册》中人物形象意境和其他的形象符号。如果把这两幅画和任何一幅元代作品放到一起比较,我们就可以清楚地发现这种艺术表现手法上的变迁。
3.画面的气息从神圣化到浪漫化
在陶渊明的接受史中,我们可以发现陶渊明的形象是从一个隐者到圣人再到一位高尚的普通人这样的轨迹在发展。从整体上来说陶渊明题材,他形
从画家个体上来看,每一幅作品都融入了画家个人情感和独特的理解,又使得这个形象在同一的大前提下丰富而有变化。同样,从历史发展来看,陶渊明形象也具有一致性;从不同时代来看,每一个时代的时代特征同样在陶渊明形象上有所反映、有所区别。南北朝时期,陶渊明在人们心中是一个品德高尚的隐士;而在唐代他又是一位嗜酒拔俗的风流隐士。在宋代文化的笼罩下,陶渊明的形象又转变为圣贤和顶尖诗人的结合体。而到了元代,文人们开始重视在一书中安顿自己的心灵,寻求寄托,在清时期,随着刻版技术的发展,陶渊明被越来越多不同阶层的人所熟悉,在普通民众中的认同度不断提高,也不得不面对伴随而来的凡俗化,面对着精英文化的消解。因此,我们从明清画家笔下看到了四、陶渊明的真实形象和文人理想中的自我形象
一千五百多年的时光让陶渊明的真实相貌已传下来的绘画作品中揣测陶渊明的真实容貌。虽明形象却十分一致:葛巾、宽袍、兽皮、犁杖。这陶渊明形象呢?在被认为是陶渊明的自传散文《五柳先生传》中,“短褐穿结”的描绘就与绘画中陶渊明“宽袍大袖”的形象有很大的差别。最有可能了解陶渊明真实形象的人,他的好友颜延之在重点放在了描绘陶渊明的品格上;萧统也只在他的《陶渊明集序》文中,更多地涉及陶渊明事迹和品德。《宋书》本传中说陶渊明辞州祭酒之后的生活状况是“躬耕自资,遂抱羸疾”,说明他以自己的劳作为生,身体状况不佳,并常常染疾。这一点,颜延之在《陶征士诔》中文字“年在中身,疾”就已指出。陶渊明在其诗文中也有多次透露:颓檐下,终日无一欣。药石有时闲,念我意中人”(《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吾抱疾多年,不言)》)。这些都可以让我们对陶渊明的想象更加接近于一个瘦弱的老农形象。陶渊明自己亲自下田耕作,自给自足,宽袖长袍也显然不适合日常生活中的田间劳作。加上前面对他身体状况的分析,呈而画面中出现的陶渊明形象常常是微胖、长袍的闲适长者,还常常有僮仆相伴。这显然是一位文雅儒士的常态生活,与现实有所偏差。这种现实与创
其真实形象无考。后人们对陶渊明的形象想象多来自于他的四部作品《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和《饮酒》。这些已经经过陶渊明本人艺术加工后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