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两岸往来.PDF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历史上两岸往来

第二章 历史上两岸往来 第一节 台湾名称的由来 “台湾”这一名称的出现不过300多年。但文献史料证明两岸人民对台湾宝岛早有称呼,历史上对台 湾的称呼几经变化,始称“夷”,隋、唐、宋、元时称“琉求”、“琉球”、“留仇”、“流虬”、“岛 夷”等,不同的称呼却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台湾宝岛的关心和期待。 《尚书·禹贡篇》中的“岛夷卉服”,人们认为那指的就是台湾。日本学者尾崎秀真也认为“岛夷” 就是台湾最早的名称。“岛夷”,台湾的第一个名称。春秋战国时,海上交通有所发展,因此出现许多关 于海上的传说,其中徐福为秦始皇求长生不老之药的传说流传至今。《史纪·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的徐福 上书中所称的海上有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后人认为“瀛洲”即为台湾。 《前汉书·地理志》载,在会稽海外有“东鯷人”,分为20余国,“以岁时来献见”。后来许多学者 认为“东鯷”应该指的就是台湾。在《后汉书·东夷列传》中,更是把台湾分为三部分,“东鯷”即为北 台湾,“夷州”为中台湾,“澶州”为南台湾。在三百年前的荷兰人连少挺(Linschoten)所绘的台湾地 图中,也把台湾分为三个岛。把台湾分成三部分,说明对台湾的认识在加深。 三国东吴临海郡太守沈莹所著《临海水土志》一书,对当时被称为“夷洲”的台湾情况有着专门记载, 只是此书已经流失,关于台湾的主要内容记载在《太平御览》之中。从《太平御览》卷 780所录夷洲事, 一称“山夷”,一称“夷洲民”。 从所记内容来看,这是当时最完整的关于台湾的文字资料。沈莹描述了 当时的夷洲人使用的是磨制的石斧、石刀和鹿角矛为生产工具或武器。人们通过《临海水土志》,知道了 尽管是有限的、但是极为难得的台湾的具体情况。也有人说沈莹说的“夷洲”应该是广东或海南某地,但 许多学者从书中记载的“夷洲方位、气候、地形、古迹、物产、习俗等资料,加以考证,认为夷洲应该是 台湾。 《隋书·东夷传》所载,隋炀帝曾于大业三年(607年)、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分别派朱宽、陈 稜等入海求访异俗,到流求。“流求”是何处?历来争议较大。但绝大部分学者都认为《隋书》中的“流 求”应该是台湾。不管如何,隋代对台湾已经相当了解。《隋书》中关于流求人有吊丧、浴尸、以布缠尸、 居丧的习俗,和流求南境人,风俗少异,人有死者,邑里共食之的记述,使大多数的民族学家们认为,隋 时的台湾岛上已有众多的民族共同生活。在《宋史·外国列传》中则明确记载,流求国在泉州之东,有海 岛称“澎湖”,烟火相望。赵汝适的《诸蕃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并记有流求之旁有毗舍耶、谈马颜等, 以专条记述了毗舍耶人来大陆寻找铁器之事。 南宋楼钥的《攻媿集》卷88《汪大猷行状》中记载的毗舍 耶,更能说明毗舍耶是指台湾。“行状”称毗舍耶人“黥涅不辨”,也就是说那里的人有黥面文身的习俗。 所记谈马颜即今红头屿,因盛产兰花而改兰屿。 对于台湾的名称,有不少人进行过研究。连横在《台湾通史》一书中说,“台湾原名‘埋冤’,为漳泉 人所号。明代漳、泉人入台,每为天气所虐,居者辄病死,不得归。故以埋冤名之,志惨也。其后以埋冤 为不祥,乃改今名,是亦有说。”。 台南是台湾最早开发的地区,因此对台湾的称呼最初起于对台南地区的称呼。最初在台南一带居住的 拉雅族,在介绍台湾时称为“Tayan ”或“Tai-An”,荷兰人拼为“Taioan”,从大陆来的移民则读作 “Tai-Oan”。因此,由于读音不同,在台南一带称为“台员”、“大员”、“大圆”、“大湾”、“大冤”。 以后由闽南话的“台员”转音为“台湾”,所指地区也由台南一地扩及整个台湾地区。自明代起,“台湾” 之名正式流行。在明代闽人周婴所著《远游篇》中,载东番一篇,以“台员”称台湾。明代统治者因四川 有一“番族”,所以称台湾为“东番”。这一官定的地名不被老百姓接受,很快就在所有的记载中消失了。 在明代万历年间(1573至1619年),在朝廷公文中出现“台湾”。清代统一台湾后设立台湾府,自是台 湾逐渐成为全岛的名称。在今天的西方世界中还有一批人,常常以“福摩萨”来称呼台湾。十六世纪中叶, 葡萄牙殖民者乘船经过台湾海峡时,看见许多渔船出没与海岛之间,因此称之为“Iiha Pescasdores”, 意思是渔夫之岛;望着景色秀丽的台湾岛,情不自禁地叫起“Iiha Formosa”,意思是美丽之岛。此名为 后来西方国家所沿用。在同一时期,有日本倭寇窜入台湾,他们看到台湾白沙青松,景色与日本播州湾海 滨相似,就称台湾为“高砂”,由高砂音转为“高山”,这是日本人称台湾为“高砂国”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huw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