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魂当绕大江东——论袁中道的哭悼诗.docVIP

瘦魂当绕大江东——论袁中道的哭悼诗.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瘦魂当绕大江东——论袁中道的哭悼诗.doc

瘦魂当绕大江东——论袁中道的哭悼诗-大学语文论文 瘦魂当绕大江东——论袁中道的哭悼诗 李涛 (浙江台州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临海317000) [摘要]在晚明公安派的性灵说中,袁中道虽然缺乏理论上的重要贡献,但在创作上却是性灵说的实践者。他一生创作出为数众多的哭悼诗,表达对亲人与朋友的哀祭与悼念,常常率直而呼出,不讲究文辞,大不同于以前悼诗的风格,体现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理念。 [ 关键词 ]袁中道;哭悼诗;性灵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3)04-0001-03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1]187,这是晚明时期公安派性灵说的精髓。不过袁宏道提出性灵说,和我们今天文学理论的产生不一样,今天的文学理论大多产生于理论家的深思熟虑和缜密的理论推演,袁宏道当时提出性灵说,虽然不排除平日里他关于文学的理性思索的影响①,但主要还是来自于他弟弟袁中道的诗歌作品带给他的阅读刺激与强烈感受,让他产生了理性的超拔与醒悟:“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叙小修诗》)从这个角度看,袁宏道虽然是晚明性灵说最有影响的倡导者,但未必就是晚明性灵说较早的实践者,较早的实践者很可能是他的弟弟袁中道,尽管后者的实践此时还不一定是自觉的。因此,我们现在要真正深入了解晚明“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思想,就必须首先了解袁中道的创作。袁中道一生,创作极为丰富,存有襟霞阁主人重刊的《珂雪斋近集》二十四卷,这里仅选择他的哭悼诗,来管窥其性灵说的文学实践。 翻阅袁中道的诗集,有部分作品是悼念挚友或哀祭亲人的,虽然艺术上乏善可陈,但读起来比较真实感人。此处称它们为哭悼诗,乃权宜之计,并不是指什么特殊的诗体。在古代,朋友或亲人去世,生者可以写文章来表达对逝者的悼念和哀思,从而形成一种常见文体,是为哀祭文。后来,也有人不用文章而用诗的形式来表达哀祭的功能,如唐·张籍《祭退之》诗等,但这类诗由于哀祭文体在先的缘故,似乎也不能再被称为哀祭诗了。古代也有悼亡诗一说,虽然它也主要传达哀祭的功能,但由于西晋·潘岳《悼亡诗》是悼念自己死去的妻子的,因而悼亡诗在习惯上逐渐被限定为丈夫悼念逝去的妻子。袁中道的这类诗,不是悼念妻子的(中道先于妻子去世),由于它们都是表达哀祭与悼念的,常常率直而呼出,不讲究文辞,大不同于以前悼诗的风格,题目又常带“哭”字,称之为哭悼诗。 哭悼诗的创作,必须有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作者与逝者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或为亲情或为友情。此外,逝者的不幸离去还要给作者造成巨大的悲痛,甚至是心灵上的创伤。因此,哭悼诗从理论上讲是缘情缘事而发,即使有艺术上的虚构,也不存在与事实与心情不相符合的造假,是比较能够直接体现作者袁中道真实的性灵。《公安县志》中援引钱谦益的《袁小修传》说:“(中道)长而通轻侠,游于酒人,以豪杰自命。视妻子如鹿豕之相聚,视乡里小人如小人之尾行,而不可与一日居也。泛舟西陵,走马塞上,穷览燕赵齐鲁吴越之地,足迹几半天下。”[2]钱谦益这里概述中道的话,不是他凭空的独创与想象,他是根据袁中郎对小修的叙述,出处是在袁中郎记述小修的各种诗文中,此处略去不论。需要论的是,袁中道自命为豪杰,不念妻子,不与小人同处,放游半个天下,应该是早已视生死如草芥,视亲情如粪土,按照这样的个性与心情,他又怎么可能留下哭悼诗呢?其实,袁中道的心性比较复杂,既有自命豪杰、游心山水、超凡脱俗的阳刚之气,也有凡夫俗子、潜心生活、多愁善感的阴柔之心。据钱谦益说,袁中道一生最推崇的诗歌是杜甫的《秋兴》、白居易的《长恨歌》和元稹的《连昌宫词》,认为“杜之《秋兴》、白之《长恨》、元之《连昌宫词》,皆千古绝调,文章之元气也。”[3]1而这三篇作品,表现出比较一致的特色,那就是既不乏宽阔波澜的时代气象,又具有沉郁顿挫、沁人肺腑的悲之情调,袁中道把它们树立为千古之典范,足见其比较暗合他矛盾的心性。对于这种矛盾的心性,袁宏道说的更为具体: 盖弟既不得志于时,多感慨;又性喜豪华,不安贫窘;爱念光景,不受寂寞。百金到手,顷刻都尽,故常贫;而沉湎嬉戏,不知樽节,故常病;贫复不任贫,病复不任病,故多愁。愁极则吟,故尝以贫病无聊之苦,发之于诗,每每若哭若骂,不胜其哀生失路之感。[1]188 这样一位既有侠骨又具柔肠的人,其内心世界往往更加复杂,其情感流露也就更加真实。他在记述兄长中郎的离世时也说:“哀哉吾兄!去世之期,已历三纪,而弟尚无一言哭吾兄也,弟非不言也。自兄庚戌九月初六日下世,弟于初九日得血疾,几至不起。医者云:郁极所致。一哭必大呕不止,有性命之忧。弟以兄为命,相随地下,快矣!何更求生?而又不得不求生者,则以堂上有大人也。大人年已七十,初丧伯修,既丧吾兄,弟又溘先朝露,令老人何以为怀?”

文档评论(0)

czy20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