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观四大台湾散文作家作品后有感.docVIP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观四大台湾散文作家作品后有感.doc

观四大台湾散文作家作品后有感   一、读林语堂   在我的书架上,《吾土吾民》、《苏东坡传》、《生活的艺术》、《林语堂文选》、《八十自叙》等书,是摆在“常用格”里的。十年前读过的,今天依然可以读出新意来,而且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   记得上学时,大陆“现代文学”课程里,除了鲁迅作品注释里“占有”被批判的“席位”之外,语堂先生和钱钟书、沈从文、梁实秋、周作人诸先生一样,是不能上“正席”的。现在看来,这实在是政治的玩笑,文学的荒诞,时代的悲剧。   后来买到语堂先生女公子林太乙着《语堂传》(中国戏剧出版社),一气读完,很是“解渴”,“走近”先生,品味其道德文章,只一声慨叹:一代大师,无可替代。   林太乙说:“我在这部传记中描写父亲的思想时,常借用他自己的文字来表述。除此之外,我参考许多资料,在美国国会图书馆里找书评及其他剪报,查家庭账本,看母亲日记,四面八方打电话写信给亲戚朋友问:你可记得,你可知道,当时在那里是什么情形?但大部分是靠我的记忆力,往年的见到听到感受到的,都在我的血脉中循环。”   可能正是这种浓于血的感受,使林太乙在洋洋23万言当中,较为细腻、全面地向我们展示了语堂先生彪炳史册的一生。   在中国现代作家当中,学贯中西且同时用中英文创作,硕果累累的大家屈指可数。语堂先生毫无疑问在这个行列的前边。   用流利生动的英文写成的,长达382页的《吾土吾民》,第一次让西方人对中国文化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林语堂的朋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称此书是“关于中国最完备、最重要的一本书”,至今,无论中外哪一方人士仍旧可以从中“透视”中国人。   在散文方面,《生活的艺术》把哲理、幽默、生动、穿透力揉到了一起,形成一个散文的高峰。   而长篇小说《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在小说史上是不能不写上一笔的。   《苏东坡传》、《武则天传》等传记,当算是中国传记文学当中最不拘泥“纪年表”,最富文学创作色彩,耐人品读的着作。   先生又有如《女子与知识》、《浮生六记》等一批英译中、中译英的翻译作品。而他的《当代英汉词典》,至今为人们青睐,不啻为语言学方面的经典。   文学、语言学方面的天才成就让人惊叹之余,语堂先生居然还发明过中文打字机,在几十年前就红透美国的半边天,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大展才华。而作为幽默大师的他,还曾创办《论语》、《人世间》等名牌刊物并影响了两代人。   以我凡俗之辈,仰望林氏“宝库”,大有高山大海的广博和深厚。   林语堂曾在《八十自叙》中说:“我是矛盾,我喜欢如此。”这“一捆矛盾”应当是中西文化的汇合,是天才思想的进发。   先生曾说:“我喜欢中国以前一位作家说过的话:古人没有被迫说话,但他们心血来潮时,要说什么就说什么;有时谈论重大事情,有时抒发自己的感想。说完话,就走。我也是这样,我的笔写出了我胸中的话。我的话说完了,我就要告辞。”灵魂的自由,言论的自由,为先生的尽情挥洒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一年以后的1976年3月26日,先生离开了生活过81年的世界。然而,在先生浩如江海的着作里面,我们无时不在感受着那生命的跃动,那魂灵的高扬,那无穷的魅力。   《林语堂传》的封面上有一些话:“亦耶亦孔/半东半西”、“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先驱者”.这是极其中肯的评价。另有一句先生语录:“我憎恶了强力,仍不骑墙,也不翻筋斗,无论是身体的,精神的或是政治的。”   我想,无论喜爱或是不喜爱文学的中国人,都很有必要记住这句话。先做一个真正的人,再谈其他。几十年来,我们缺的就是这种原则。   二、读黄仁宇      黄仁宇,美籍华裔历史学家。2000年去世。学术、文化圈里的人对这个名字已经很熟了,一般人可能不太清楚,所以略作交代。   还是在1980年代,一次去某大学拜访一位老教授,他便向我推荐了黄先生的《万历十五年》。   现在大家都知道《万历十五年》一书是黄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颇为另类的历史着作,也有人称之为历史大散文;但在198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先有英文版在美国发行)时,大陆媒体乃至学界几乎没什么反响。   也难怪,这本书在美国出版时就曾遇到梗阻。当时商业性的书局说,“你的文章提及宫廷生活,妃嫔间恩怨,虽有一定兴趣,但又因海瑞,牵涉明朝财政;因为李贽,提到中国思想,应居学术着作”.大学出版社则认为这书既不像断代史也不像专题论文,又缺乏分析与解剖,实在是不伦不类也不愿承印。后来还是耶鲁大学出版社慧眼识珠出版了。   中国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的一位编导曾感慨:几年前流行学者散文。读时颇感心情愉快。噢,散文原来可以这样写,除了学术味,还有厚重的历史感。后来又看到《万历十五年》,才知道把历史着作写得散文味,比把散文写得历史味更难。   二十多年前读黄仁宇,是从封闭、僵化、失真的历史堆

文档评论(0)

czy20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