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动荡:中资油企如何避险?.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东动荡:中资油企如何避险?

中东动荡:中资油企如何避险?-社会科学论文 中东动荡:中资油企如何避险? 中东地区矛盾错综复杂,政局持续动荡,长期看未显现缓和迹象,反而由于油价低迷,有爆发新一轮危机的风险。危机一旦爆发,石油企业的损失便不可避免。因此,中国石油企业在中东地区进行投资时,需要认真评估局势,注意避险保利。 文/刘宗义 据媒体报道,中国与印度联合投资的叙利亚代尔祖尔油田落入伊斯兰国武装的手中,沦为以美国为首的盟国空中打击的重要目标。此消息一出,中国油企在中东地区的投资安全问题再次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中国油企在中东地区投资极广,仅中石油一家就在阿尔及利亚、伊朗、伊拉克、利比亚、阿曼、苏丹、叙利亚、突尼斯等国开展业务。自2010年底突尼斯“茉莉花”革命爆发之后,中东地区就陷入多事之秋,利比亚战争、叙利亚内战、南北苏丹分离、伊核问题升级、伊斯兰国兴起,而每一次席卷到中东产油国的地缘政治风暴,也都不可避免波及到中资石油企业。那么,近些年,中资石油企业在中东的石油投资蒙受了哪些损失?又需应对哪些迫在眉睫的威胁? 地缘政治风暴卷去的中资石油利益 1997年3月,中石油通过国际竞标,获得苏丹1/2/4区块石油开发权,这也开启了中国石油企业投资中东的浪潮。当时的苏丹正受到美国的制裁,国际石油公司望而却步,急需获得外国油企投资的苏丹,为准备走出国门的中石油开出了极具诱惑力的合作条件,这些优越的合作条件也给中石油带来丰厚的利润。苏丹项目取得的巨大成功,让中国石油企业坚定了“富贵险中求”的信心,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局势和高企的地缘政治风险,也没能阻挡中国石油企业投资中东油气项目的步伐。 截至2010年底突尼斯“茉莉花革命”爆发,中资石油企业几乎在所有中东地区产油国都有投资。但是,通过“富贵险中求”的模式谋求高额利润必然需要承担相应的高风险。2010年底,中东陷入多事之秋后,中资石油企业在中东地区的投资也遭受严重挫折,目前损失主要集中于利比亚、叙利亚、伊朗、苏丹等国。 一是利比亚。2005年,中石油与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签订了14-4区块风险勘探合同,合同为勘探产品分成协议,勘探期5年,开发生产期25年,该项目原本计划在2010年进入开发生产阶段,但利比亚战争的爆发却导致该项目至今仍未投入生产。内战爆发时,中石油在利比亚合同中投入资金的总额约为3.6亿美金,由此蒙受了巨大损失。此外,利比亚内战也导致中国从利比亚的石油进口量减少逾1/3。 二是叙利亚。在叙利亚,中资石油企业获得的项目主要有中石油的格贝贝油田项目和幼发拉底油田项目(代尔祖尔油田属于该项目),中石化的Oudeh项目和Tishine项目,中化集团的东KHURBET项目和YOUSSEFIEH项目。以上项目中,除投资较早的格贝贝油田项目(2002年获得)外,其他项目主要是在2008年以后获得的,还远未收回成本。2011年12月12日,中化集团终止叙利亚项目的决定,标志着中国石油企业全部撤出叙利亚。中国油企在叙利亚损失到底有多大,不妨看一下中石化的投资。2008年8月,中石化在国际资本市场以20亿美元的价格购买加拿大Tanganyika石油公司的全部股权,该公司的主要资产集中于叙利亚,收购协议达成时,Tanganyika在叙利亚的实际产量仅为6000桶/日,即使按照100美元油价计算,该项目每年的全部实际产值也仅为2亿美元(其中大部分还会以地租形式被叙利亚政府获得),项目运行不到一年半,便陷入停产,损失惨重可见—斑。 三是伊朗。中资石油企业在伊朗的油气项目主要包括中石油的MIS石油项目、Kuhdasht油田3区块项目、北Azadegan石油项目、南帕尔斯11区块天然气项目,中石化的Yadavaran石油项目,中海油的北帕尔斯天然气项目。目前,以上项目已全部终止。与利比亚、叙利亚不同,中资石油企业伊朗项目受阻并非源于战争、内战等地缘政治风险,而是源于项目的合同风险。中资石油企业与伊朗政府签署的主要是回购协议,在回购协议框架下,油气项目投资的资本成本不可调整,这也就是说,设备、原材料价格上涨给项目投资带来的损失完全由外国投资者承担。而在2010年底,美国、欧盟对伊朗制裁升级后,物资短缺导致伊朗油气田开发所需设备、原材料大幅上涨,从而导致在伊朗投资变无利可图,这也是迫使中国油企放弃伊朗的重要原因。国际能源机构估计,中资石油企业在伊朗的合同金额约为140亿美元,而上述项目绝大多数尚未投产便被放弃,损失要远高于叙利亚。 四是苏丹。2011年南苏丹独立后不久,南北苏丹爆发战争,此后南苏丹又陷入内战。南苏丹独立后,由于局势不断恶化,中国在该地区投资的大多数油井就此关停。但与叙利亚和伊朗不同,由于中资石油企业进入苏丹时

文档评论(0)

ipad0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