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不同民族的哲学思想
??? 不同民族的哲学思想,宗教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里,必然有一部分是针对痛苦和烦恼而发的。他教导或启发一种方式帮助人们解决精神上的痛苦,或安顿人们的情志。梁漱溟谈到何为宗教时,指出宗教的两大特点,其中之一是,“宗教必以对于人的情志方面之安慰勖勉为其事务”,的确,如何安顿人的骚动不已的情志,如何解决痛苦和烦恼,这在各个民族文化里都是相当重要的议题。也就是说,文化对人的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方式安顿人的情志。“礼仪之邦”的名声。礼义廉耻、忠孝节义等道德范畴非常发达,从孔、孟直到程、朱的著作里俯拾皆是。历代统治着都要强化道德意识,或者简直标榜以“孝”治天下;伦理学中“克己”和 “恕道”两端都是要人收束己身的;孤立一人的时候就“克己”、“修身养性”,与他身发生关系的时候就讲“恕道”,推己及人。这个伦理学的架构是很完整的,目标是很远大的,而且有至少二千年历史实践,让传统伦理作充分的表演。那么在中国人能够自我反省的时候,是怎样评价数千年道德陶冶之下国民的德行修养呢?
他们的看法似乎和传统伦理学指向的目标有较大的差距。这些启蒙者都沉痛地发现,他们面对的是冷漠、自私、缺乏同情心、缺乏理解心,缺乏对公共事务热情的国民。远在无死之前,梁启超就指出过这一点,他在《新民说》第五节《论功德》里,就说中国人私德发达,束身寡过,独善其身之士多,而敢为公益事业奋斗尽力的人少。“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欲为本群本国之公利公益有所尽力者,彼曲士贱儒,动辄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偏义,以非笑之、挤排之,谬种流传,习非胜是,而国民益不复知公德为何物!”应当指出,梁启超在这里谈的还是比较皮相的,他仅仅指出一个外观,不如他在《说幼稚》一文分析得深刻,通过儿童性格观察分析,针砭国民性。他说,“偏狭自私,又稚子之通性也。幼而阔达,时或有闻,然千百中不易一睹矣。其在常儿,则以偏心为常态,稍激即怒,好不容忍,而自私之心亦最盛。手持一物,亲爱见索,未易让也。”这是因为儿童只知有己,不知有人,极端的个人主义。“故幼稚之国民,舍个人主义外更无他物也。”这里所说的个人主义,应该理解为自私自利和私人本位。
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什么样的方式来安顿中国人的情志呢?也许它包括了好几种方式,有着比较丰富的内容。限于和题目的关系,笔者不能一一论及。在这里所讨论的是一种影响深远的所谓东方式的解脱之道。虽然不能说阿Q性格本身直接就等于这种解脱之道,但它们实在有一脉相承,暗中贯通的方面。尤其是在传统文化日渐萎缩,生存环境日渐恶化,挑战越来越严峻的条件下,这种安顿情志,解脱痛苦和烦恼的方式,就愈加塑造了国民阿Q式的卑劣性格,愈加促使阿Q精神渗入中国人生。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东方的解脱之道实际上已经走上了阿Q的道路。
说来真是令人难以置信,道德伦理是教人做仁民爱物的仁人君子的,而私人本位或未开化的利己主义则是指只有己,不知有人的,两者居然会有微妙的联系,正是中国式的道德加强或暗中助长了中国式的利己主义。数千年来根深蒂固深入人心的私人本位性格的国民性的形成,“仁义道德”固不能辞其咎。它施于国民性的影响,不在于它表面倡导的言词教训,而在于它整个架构的深层法则。传统伦理学给人最明显的外观是对个人德行自我完满得孜孜讲求。朱熹《大学章句序》:“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如笔者上面论述的那样,人的“心”遭到整体的压缩、抑制和扑杀,个体不能获得组织、安排、支配自己生命历程的条件与能力,人的精神性就处于未成熟状态,一如人的未成年。这个时候,来自外面的指导、教育、训示就特别重要,就像父母督导儿童那样。如果不是通过道德规范紧束人“身”,而是让人欲横流,很可能就不成其为世界了。以道德规范约束、压制一个一个的“己身”,以及把伦理架构放在整个文化中极重要的地位上,这一切都说明对“身”的模塑,是和对“心”的模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传统伦理学提出的最重要、最关键的范畴就是修身,这包括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等一系列修养内容。《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成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正心、诚意、致知、格物都属于个人德行修养的范围。因为所格之物毫无例外是“天理”,即外在性规范,所以最后的落脚点“致知在格物”,实在就是将外在规范转化为内在的主动欲求。这个过程统而言之,就是修身。所以“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0]传统文化以修养“己身”为伦理学基本出发点,这种状况最明显地表现于“伦”字的词义,中国社会被称为人伦社会,“伦”是什么意思呢?按《尔雅》的解释,“伦”就是波纹,石子投下水形成一圈圈扩散的水波。每一个“己身”就是一块石子,把自己投入社会里,泛起一圈圈的“伦”,而同“他身”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一年级语文下册综合复习.doc
- 一建实物案例.doc.doc
- 一户一验表格目录.doc
- 一日安全员活动实施规定.doc
- 一建案例大全.doc
- 一标段2010年8月份工程进度计划横道图.doc
- 一株新的力复霉素产生菌――力复霉素小单孢菌.ppt
-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自己课件.ppt
- 一样的教学规律.doc
- 一步步教你如何将笔记本变身为无线路由器.doc
- 难点详解鲁教版(五四制)6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测试卷带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docx
- 难点详解鲁教版(五四制)6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题【培优】附答案详解.docx
- 难点解析鲁教版(五四制)7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全国通用).docx
- 难点解析鲁教版(五四制)7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题含完整答案详解(名师系列).docx
- 难点解析鲁教版(五四制)7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题含完整答案详解【全国通用】.docx
- 难点解析鲁教版(五四制)7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卷(突破训练)附答案详解.docx
- 难点解析鲁教版(五四制)7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卷(能力提升)附答案详解.docx
- 难点详解京改版数学9年级上册期中试卷附参考答案详解【突破训练】.docx
- 难点解析鲁教版(五四制)7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题含完整答案详解(有一套).docx
- 难点解析鲁教版(五四制)7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卷带答案详解(夺分金卷).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