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当代橡胶经济发展影响下傣族民居变迁探析
当代橡胶经济发展影响下傣族民居变迁探析
[作者简介:朱建齐(1985出生),男,汉族,山东东营人,青岛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 ,
摘要:西双版纳傣族传统干栏民居具有悠久的历史。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橡胶种植业为主的橡胶经济,成为了西双版纳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本文以在橡胶经济影响的背景下,傣族干栏民居的演变过程为研究对象,揭示了橡胶经济与傣族干栏民居演变之间的内在联系, 以期能够找到民居演变与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点。
关键词:傣族干栏民居,橡胶经济,变迁,影响因素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Rubber Economic Development , The Folk House Changes of Dai People
Zhu Jianqi1,Lan Hui2,Ding Qiong3
(1. Architecture Department, 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Qingdao 266033;2.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Architecture Design Institute, Chongqing Branch, Chongqing 400000;3.Land Architects (International) Chongqing Branch, Chongqing 400000,)
Abstract: Xishuangbanna Dai houses traditional dry bar has a long history. However, since the 1980s, the rubber plantations of rubber-based economy,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Xishuangbanna has become a pillar industry. In this paper, in the context of the economic impact of rubber, dry bar Dai houses for the study of evolution, revealing the rubber economy and Dai dry bar houses the intrinsic link between the evolution in order to be able to find the evolution of resident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ecological protection between balance.
Key Words:Xishuangbanna, the Dai people’s traditional folk house, the Rubber Economy, changes,Factors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干栏民居具有悠久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发展变化中,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风格独特的建筑形式和建筑文化。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橡胶种植业为主的橡胶经济,成为了西双版纳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当地在获得可观经济利益的同时,由于橡胶种植过度干扰了生态环境,从而诱发了傣族社会生活的迅速变迁。
1.傣族传统民居演变概况
傣族民居先后经历了穴居――巢居――窝棚三个阶段之后,慢慢演变到了干栏式“竹楼”的建筑形式。这种传统干栏式“竹楼”的平面近似方形,一般分上???二层。上层的楼室距地面约二米,凉爽干燥,适于供人居住。上层的竹制楼板搭架在数十根竹柱上,因此又有“高脚竹楼”和“吊脚竹楼”之称。
随着1950年版纳地区的解放,一些汉族建造技术开始传入当地,木材逐渐取代了竹材,成为傣族人民建屋的主要材料。在各部的用料上已经由竹柱、竹梁、茅草顶变成了木柱、木梁、泥瓦顶,结构形式也从传统的“埋柱造屋”演变为“立柱造屋”。虽然这种木楼建造的民居,其形式较传统竹楼己有了较大的变化,但它仍然沿袭了传统竹楼的基本形态和传统“竹楼”的特征,并且仍保持底层架空的干栏式风格(图1-1)。
80年代末,大量的橡胶种植破坏了森林资源。当地人为了解决用材来源紧张的问题,开始减少木材用量,使用部分旧木料和其他天然材料来建造。进入90年代后,材料的制约加上汉化趋势影响,慢慢出现了砖混结构民居。为了挽救干栏民居,在90年代末出现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民居”。这种民居在造型上保持了传统干栏民居的底层架空和屋顶歇山的特色(图1-2),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