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论文 劣币驱逐良币在中国历史表现.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文 劣币驱逐良币在中国历史表现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在中国历史上的表现 [摘要] 本文首先阐释了“劣币驱逐良币”即格雷欣法则的具体意义,以及在中国古代特殊货币体制下的新的含义,然后列举了中国货币史上的史实来做实证分析,认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制度下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是存在的。同时,阐述了中国历史上对劣币驱逐良币这一问题的解决方式,并对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劣币驱逐良币 格雷欣法则 中国货币史 一.劣币驱逐良币规律的提出 1858年,英国经济学家麦克劳德在《政治经济学基础》中首次提出“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并以托马斯·格雷欣爵士(Sir Thomas Gresham)的名字命名,被称为格雷欣法则。蒙代尔在《格雷欣法则在货币史上的运用和滥用》一文中就引用了雅典时期诗人索格尼斯和剧作家亚里斯托芬的作品来说明早在雅典时期格雷欣法则的思想就被人们认识到了,我国西汉时期的贾谊也总结出了“奸钱日繁,正钱日亡”的规律。 格雷欣法则也就是劣币驱逐良币主要是指,在金银复本位制下,当两种名义价值相同而实际价值不同的货币共同流通时,名义价值低于实际价值的货币(良币)会被融化、收藏或输出国外,而名义价值高于实际价值的货币(劣币)则充斥市场。格雷欣法则的实现需要具备如下条件:劣币和良币同时都为法定货币;两种货币有一定的法定比率;两种货币的总和必须超过社会所需的货币量。 这个规律产生的基础是西方的货币体系,欧洲和中亚地区在历史上都是以金银为货币主体的。 而此劣币驱逐良币的背后是体现了人们都受经济规律得支配这一现象:“支付同样得成本,必然选择最有用得物品;或者,给定相同得利益,则必然选择最便宜得物品。”这个经济规律可以直接应用于货币:给定两种支付手段,必然使用损失最少得那种。如果一种货币是“良币”,另一种是“劣币”,则用劣币支付而保留良币。 二.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在中国历史上的表现 正如上文所说的,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产生的基础是西方的主辅币货币体系,而该规律在中国的表现情况有些特别,由于金银的缺乏,在中国历史上的货币体系中,它们从来就没有成为流通货币的主体。中国一直是以铜质货币为基础的,也没有主辅币体制。所以中国历史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主要表现在不足值铜质货币对足值铜质货币的驱逐。 在中国古代货币史上,劣币的出现一般是由于封建政府本身为了维持财政开支而铸造不足值的铸币来剥削老百姓,劣币的出现虽然会使物价受到波动,但是初期,良币和劣币应该还是可以共同等价地流通的。在这种封建政府尚能维持经济运行、货币流通的时候,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屡见不鲜。 王莽币值改革 西汉末期,政治腐败,土地兼并剧烈,农民流散,股价上涨,百物昂贵,王莽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经济背景下篡汉代立称皇执政的。他企图用复古改制来挽救当时的社会危机,进而接连实行了四次货币改制。 第一次货币改制,他在当时流通的五铢钱外,发行了三种新币,一是错刀,值五千;二是契刀,值五百;三是大泉值五十。他自认为这些大额钱币符合“子母相权”的遗意,但实际上,这些新币都是虚价大钱,它们的名义价值大大超过了实际价值。这些货币的发行,根本不是流通界的客观需要,而完全是靠政治强力推行的,是对人民财富的严重掠夺。 公元9年,王莽以“新”皇帝的身份进行了第二次改币。这次他直截了当地说出了心里话,那就是“废刘而兴王”,在货币上也必须充分体现出来。他废止了错刀、契刀、五铢钱,这样只剩下了“大钱”,由于携带太不方便,于是又铸重一铢的小钱,“小钱值一”,与大钱并行流通。王莽想把西汉的影响从人们头脑中迅速抹去,是可以理解的,但采用上述办法实属愚蠢。 最让人无法理解的是王莽的第三次币制改革。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十二月,也就是在废除五铢、契刀、错刀币一年余后,他实行了最荒唐透顶的一次货币改制——“宝货制”。“凡宝货,五物、六名、二十八品”。也就是说,新币由金、银、铜、龟(壳)、贝(壳)五种材料,黄金、白银、铜钱、龟币、贝币、布六种名称,二十八种面值,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货币系统。在百姓眼里,这简直就是一部天书,不仅携带十分困难,而且很难记清楚货币的名称及其相互间错综复杂的交换关系。宝货制推行了四年,结果是人心大乱,经济秩序大乱,以至“农桑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事实上,由于人们连货币换算标准都记不清楚,所以一开始便纷纷偷铸五铢钱使用,那毕竟是自己习惯使用并交易方便的通货。就连各级官僚也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来。这种行为造成的结果是大批人蒙罪入狱,“自公卿大夫至庶人,不可称数”。 第四次货币改制,天凤元年(公元13年)。王莽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宣布了“宝货制”的废弃,推出了第四次货币制度。此次币改的核心内容是废除大、小泉,改名“货布”和“货泉”。货泉重五铢,面值为一;货布重二十五铢,面值为二十五。此次币改的突出特点是事实上恢复了五铢钱, 而原来重十二株的大钱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