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线条演变简史——兼论中国绘画“气““韵“的载体(可编辑).docVIP

中国画线条演变简史——兼论中国绘画“气““韵“的载体(可编辑).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画线条演变简史——兼论中国绘画“气““韵“的载体(可编辑).doc

中国画线条演变简史——兼论中国绘画“气““韵“的载体 SOCI AL REVI EW SCI ENCES VOL .23NO.5 总第23卷第5期 中 国 画 线 条 演 变 简 史 _一兼论中国绘画“气”“韵”的载体 王铁飞2 覃洪萍1 1.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重庆402360;2.盐城生物工程高等学校江苏盐城224000 【内容摘要】线条色彩是绘画的基本构成要素,而中国砸在长期的演变中却发展成注重对线条本身表现力的挖掘。不太重色彩这 一状态,“轻色重线”表现形态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国文人笔下的线条体现了他们的人生 哲学,凸显了文人的精神风貌。本文拟对中国画中线条的发展轨迹进行回顾、梳理,探寻作为中国画气韵载体的线条所具有的 丰富内涵,并试图提醒当代国画家继承中国优秀的线造型传统,以气运笔,以墨显韵,创作出更好的中国绘画。 【关键词】中国画线条演变。春蚕吐丝”气韵载体原因 中图 分类号:J22 文献 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9106 200805?0114一03 一、“春蚕吐丝”式的线条无法满足写实的要求 的造型和平涂的设色方法本身就不可能达到纯自然地表现 中国绘画的表现形式由探索到定型的时期是战国到西 客观物象,不能通过对阴影的描绘表现物象的立体感,对光 汉。如同西方油画,中国画也曾经历过一段写实期。从战 线的不同 和物象之间的相互影 响的色彩变化 环 境色 也 国、西汉的帛画到唐代的大型墓室壁画、敦煌石窟壁画当 无法表现。绘画既然不能纯客观地表现对象,以纯客观的 中,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绘画形式基本确立,工具主要 标准??形似去品评绘画就不妥当。从而古代美学理论家 用毛笔、墨,采用线造型,追求准确真实表现客观物象的绘 们提出了主、客观统一为绘画的最高境界。如唐张璨提出 画发展过程。韩非曾经论述过“画鬼魅易,画犬马难”的命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要求把客观物象与心中的主观 题。战国时期人们以表现客观物象的准确与否去评判绘画 感受统一起来进行描绘的要求。如何实现这种统一? 作品。但是由于对线条的把握没有做到得心应手??我们 在绘画实践中出现了唐代王维、张璨等人的水墨山水。 从战国人物绘画中看到的仍然是一个简单的轮廓,符号化 并占山水画主流。水墨山水始于吴道子,他纯用墨线,粗细 现象仍然存在。《龙凤仕女图》中墨线勾勒相当粗糙,且粗 随笔,粗细随意,变化多端。吴的改革打破了青绿山水精雕 细不匀,体现出画手对画笔的驾驭能力不高。《人物御龙 细刻的形式及“春蚕吐丝”的线条。吴之后山水画技法日 图的作者却有细致人微的刻描能力,线条流畅飘逸充满 渐丰富 。勾、皴 、点、染, 线条自身 的表现力强 多了。不 过吴 活力,具有美感,可以作为“高古游丝描”的一个好的范例。 的线条是继承了张僧繇而发展的。张僧繇最早解放了“春 后世画家也多运用此种技法作画,比起早期山水画“群峰 蚕吐丝 ”式的线 条,开创了 点、曳、 斫、拂的形 式。而在 张之 排列,犀栉锯齿”,“树石若伸臂布指”来,线条运用已大为 前则是南朝宋陆探微的“精利润媚”。陆的画线条不再是 进步 。 “春蚕吐丝”式的单调,精而利,润而媚是改革传统线条的 古代画家对于写实的追求没有停止过,这也是早期绘 先声。《历代名画记》明确记载第一个吸收书法用笔于绘 画理论家们品评绘画高低的标准。但是画家们所使用的线 画的乃 是陆探微, 其次是张僧 繇。 条是被称为“春蚕吐丝”式的线条。唐吴道子以前居画坛 二、画论中寻找文人画线条演变的理论依据 主流的是“春蚕吐丝”一类的线条,如发丝一样,细匀无粗 以上描述 我们只看到了线 条的变化的过程及 部分原 细变化。《校书图》、《女史箴图》、宁懋石室图》线刻,直到 因:那么导致后世中国画特别是文人画线条变化的理论依 展子虔的《游春图》,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等都是用细匀 据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在六朝及以后的画论中找到答 无变化的线条勾勒出轮廓,填以颜色。山水以青绿为主,这 案。 派画法发展到李思训几近顶峰,勾线填色山水画已经发展 从顾恺之始中国有了正式的较为详细的绘画理论。从 到最高阶段。 顾的三篇画论中我们发现有关线条的论述及对后世画家的 “春蚕 吐丝”式线 条战国已有 ,西汉达到 成熟,历东 汉。 用笔有启发的理论文字有以下几处:论画:》中“??作女 逾三国,经西晋至东晋,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度。其优点在于 子尤丽 ,衣髻俯 仰中,一点 一画,皆 相与成其本 色姿,且 尊卑 格调高古,但是勾勒山石,树木及所有人物,动物都用这种 贵贱之形,觉然易了,难可远过之也”。作者认为一般作品 没有变化的线条就有缺憾。它的表现力是有限的,即单线 难超过这张画是因为,一点一画皆相与成其本色丽之姿,线 1 14条是有变化的。魏晋

文档评论(0)

zhangningcl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