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代治河河神信仰产生
明代治河河神信仰产生
传统河神祭祀即河渎祭祀,是上古自然神崇拜的残留。上古时,人们对自然认识有限,对名山大川聚云生雨、润泽大地、降祥造福的神秘和力量产生敬畏和感戴,五岳四渎的祭祀体系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其形成的确切时间无法确定,然至迟在秦代就有了相关记载。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且明确地把临晋作为河神的祭祀地。西汉高祖刘邦二年(公元前205年)冬下诏说他“甚重祠而敬祭”,对于上帝和山川诸神以时礼祀。到了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三月,为祈祷天下年丰,完善江海祭祀缺典,自此五岳四渎“皆有常礼”。河渎祭祀对象为大河。当时“唯泰山与河岁五祠”,表明河神也拥有每年五祀的特殊资格。按唐人张守节的说法,秦汉时代的临晋应在河西,非后来位于河东的同名之地。两地位置有异,但距离不远,盖因不同阶段京师所在不同、为方便祭祀而进行的不同调整。
到了唐、宋、元时,始予河神不同封号,且不断升级。如唐天宝六载(747年)正月,玄宗在五岳既封王位的基础上将四渎升以公位,河渎被封为灵源公。北宋真宗时曾车驾澶州,致祭于河渎庙,诏封河渎为显圣灵源公,并遣右谏议大夫薛映到河中府祭告。康定元年(1040年),仁宗将四渎升格为王,河渎被封为显圣灵源王。元朝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顺帝下诏加封河渎为灵源神?弘济王,并重建河渎神庙。
到了明初,随着国家秩序的确立,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明太祖对国家祀典作了规范,包括岳、镇、海、渎诸神的称谓。他在诏书中说,“永惟为治之道,必本于礼。考诸祀典,知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之封起自唐世,崇名美号历代有加”。在他看来,神灵与天地同存,所来悠久,神力广大,人莫能测。所以,前朝给神封号的做法是不妥当的。他主张采取自然主义态度,下令取消给神的各种封号,以本名称之,而河神改为“西渎大河之神”,简称“河渎之神”。这种河神祭祀是国家例行的诸神祭祀体系中的内容之一。在这种常规的祭祀之外,明代同时还存在着治河河神的另一河神祭祀系统。
黄河浩渺广大,浊浪滔??,脱缰无羁,奔腾而下。濒河的河南开封府兰阳县人(今兰考县西部)许廷弼在《次渡黄河有感韵》中这样描述道:“排空猛浪飞危?,震地威声起浩波。”北直大名府长垣县知县张治道在登临大堤时也有类似感受:“每一临眺,见其巨浪洪浸,骇心眩目。时日之间,盈缩百变。其来无御,其去无迹,若神灵为之者焉。”黄河颇具威慑的力量和变幻莫测的特征增加了它的神秘和灵性。在堵筑决口前和顺利合龙后为祈求或答谢河神佑助的祭祀行为,自然地将河神与治河活动联系在了一起。这种与治河紧密关联的河神信仰,与传统的或者说纯粹礼仪性的河渎祭祀有所不同,带有民间信仰所具有的强烈的功利色彩。因此,我们称之为治河河神信仰。
明代治河河神信仰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明朝最初的治河河神形象是模糊的。如永乐九年(1411年)三月,开封一带河决,“坏民田庐益甚”。成祖遣工部侍郎张信实地调查后,决定于开封城西北的黄河北岸开挖新河,至封丘中滦东入黄河故道,长20余里。为确保工程顺利,施工前遣定国公徐景昌用太牢祭祀河神。此时的河神祭祀和民间从事较大活动前所做的祈祷活动无太大差别。宣德、正统之际河南巡抚于谦的做法同样能够说明这个问题。在他的文集中存有两篇河神祭文,称谓朴素,径称河神。据此不难推想,处在普遍信奉神灵的时代,在黄河泛滥之时,除了积极应对外,借助冥冥力量的做法司空见惯。到了景泰年间,治河河神祭祀发生了较大变化,具体体现是给河神予封和建祠。这与黄河泛滥程度加重和治理难度增大有关。
正统十三年(1448年)六月,河决后在开封城北朝东北方向流去,经山东曹、濮等州,直冲从阳谷县张秋镇到寿张县沙湾一线的运河西岸,溃决后东趋大海,致使运河浅涸,漕船胶阻。到了景泰二年(1451年),时间已过三年,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当时,命工部尚书石璞等前往堵塞,“水势湍急,石铁沉下若羽,非人力可回”,甚至有人建议让有戒行的僧道设醮祈禳。自然力远超出人力之外,严峻形势可见一斑。所以,景帝封河神为“朝宗顺正惠通灵显广济河伯之神”,希望获得河神庇佑。可能是受明初祖制的限制,景泰间的这次加封只敢称“河伯之神”,而不像唐宋那样加封公、王之号。然贯穿来看,这次加封毕竟是一个转折,事实上已突破了不给神灵加封的祖制精神和原则。为什么此期能有这样一个转折?较为合理的解释便是黄河灾害达到了极为严重和无法控御的地步。当人们处于极端无奈之时,极易在心灵深处泛起宗教情思。
尚书石璞见山东沙湾决口不易堵筑,试图利用从原武县黑洋山至徐州的河道“以通漕舟”,来代替山东运道解决转漕问题,但最终无果。到景泰三年(1452年)四五月份,在内官黎贤和御史彭谊的协助下,开两条月河,引水补益运河。恰在此时水流渐微,侥幸堵塞决口,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