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因河畔,领略不只是风景.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美因河畔,领略不只是风景

美因河畔,领略不只是风景   曹卫东,博士,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和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曾在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供职多年,现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是法兰克福学派研究、德国思想史,承担德国古典美学、马克思与现代美学两门课程。      北京――法兰克福――北京,过程不是那么复杂      有许多人会把曹卫东的简历中“1999年2月――2000年10月就读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系”这句话当作亮点,更惊讶于(也是羡慕)他在出国前就已经具备的学术背景和声誉,那时侯的他近乎功成名就。近年来中国留学海外的人不少,像他这样脚踏着坚实的知识基础走出国门又回来的人却不多。殊不知,在曹卫东看来,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   他出过一本书《雪落美因河》,里面有一篇《法兰克福学派的奠基者》,一开始就回忆往事:“记得也是一个春天,阿登纳基金会(Konrad Adenauer Siftung)来人,到北京对候选留学生进行面试,问我们如果被录取,最希望到哪个德国城市学习。不知出于怎样的考虑,我脱口说出了柏林。这个要求当即遭到否定,基金会的盖斯(Berthold Gees)先生坚决地说:‘你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法兰克福,因为你从事的研究对象是法兰克福学派。’于是,我后来就真的到了法兰克福,一呆就是两年,在霍耐特(Axel Honneth)教授的指导下,研读法兰克福学派。”文中说的面试是指最后的专业面试,前面还有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遴选和语言关,当年的曹卫东可是取得了德语测试第一名的好成绩。阿登纳基金会规定他去的法兰克福大学,那是德国最著名的前十所大学之一,建校时间为1914年,位于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德国重要的商业、经济、文化中心,歌德的诞生地。   基金会并没有给他太多的限制,只是德国期间的导师略有变动。本来是哈贝马斯(Juergen Habermas),可惜他已于1994年荣休。这是德国的规定,教授65岁必须退休,绝不返聘。他在欧美知识界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曾任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社会学教授、社会研究所所长,被称为“活着的黑格尔”和“联邦德国思想威力最强大的哲学家”。90年代,他同弟子们一起组织政???俱乐部,定期举行政治沙龙,对政府的外交政策产生直接影响。霍耐特是他的嫡传弟子,成就斐然,继承了他的教职,也理所当然地成了曹卫东的导师。   两年的留学生活因为儿子要上学而提前结束,带着“书太多了,读不过来”的感慨。回国后曹卫东一直致力于介绍德国学术思想,翻译了大量社会学著作。这是他过去的任务,也是今后的志向。他说无论是德国古典思想研究,还是德国现代思想研究,都取得了许多杰出的成果。比如哈贝马斯研究在中国已经蔚然成风;一批年轻学者写的学术论文质量可观;一个充满希望的队伍正在形成。不过仍存在着空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术选题存在盲点,一些学术问题被忽视了;二是不够深入,不成系统。幸好学术交流日益频繁,今年春天曹卫东还出访过几所国外的大学,与德国学界友人的联系从没有中断过。哈贝马斯也曾经来中国访问,给学术界增添了无穷的话题。2001年4月19日他莅临清华演讲, 众学子为抢座校园狂奔,盛况空前呢!      在法兰克福念博士,感觉和中国的就是有些不一样      曹卫东一边听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的课,一边观察着德国的教育模式。没有什么强制性任务,他细细地品味着全新的学习生活。首先感受到的是,中德两国的博士生入学、培养方式大不相同。德国没有全国统一考试,博士生入学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以前在这个领域的成绩,尤其是大学本科阶段的;推荐人(一两位老师),对该学生比较了解,评价客观,还要讲信用;导师的面试,没有行政干预,导师收多少学生,收什么样的都是他自己做主。博士接受的是精英式的教育,他们可以说是金字塔的最高层。   至于学习方式,上的是博士生讨论课(Kolloqiun),不点名,规模小,通常三五人。导师指定专题和书目,题目不至于大的无边无际。导师不发言,只是启发引导,助教主持。学生要看的书很多,一节课只需读几十页书的时候很少,经常是上百页。读这些外文书需要一定的技巧,先找人名索引和关键词索引,理出重点;再看看前言和结语,把握它们就容易得多。讨论课虽然直接和成绩挂钩,但贵精不贵多,因为他们本来学期就短,一个学期才10次课。寒暑假倒是足够长,分别是1月底到4月份和8月上旬到10月上旬。   其次是考核方式。在博士之前的阶段是作业和笔试结合,博士则依据平时学习状况主要是课堂表现定成绩。论文答辩前还有资格筛选,考察专业学习成果。因为德国实施的是终身教育,学生有时间等到获得这个资格,50岁也可以等。事实有许多学生不愿意那么早毕业,学生的待遇也不错。答辩时有专门的博士资格考试委员会,成员是同专业或者相近学科的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