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痰”病因病机及治疗.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学“痰”病因病机及治疗

中医学“痰”病因病机及治疗   关键词 痰 病因病机 治疗      中医学认为痰是由于脏腑气血失和,水湿津液停聚凝结而成,质地稠厚者为痰。正如《明医杂著#8226;痰饮》所曰:“痰属湿热,乃津液所化。”痰在体内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阻于肺,或停于胃,或蒙心窍,或郁于肝,或动于肾,或流窜经络,变生诸病。痰之为病,其表现多种多样,古代医家,对痰致疾病非常重视,如《医门法律》曰:“痰饮为病,十人居其七八。”痰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反过来它又影响疾病的转归。结合现代医学有许多疑难杂症,用现代医学无法解释,按照中医痰的辨证施治,疾病出现明显良好的转归,故古有“怪病从痰治”的说法;因此痰在中医学辨症论治上有很重要的地位,有必要认真研究。      痰的病因、病机   病因:外感六淫之邪皆可生痰。《医学入门》曰:“风痰,外感贼邪……寒痰,因形寒饮冷……湿痰,或外感湿滞……”又曰:“痰者,津液所化,风伤肺,湿伤脾,凝浊而生……”《景岳全书》曰:“风寒之痰,以邪自皮毛,侵袭于肺,肺气不清乃至生痰”,即是指伤寒之类,总之,外感风寒暑湿燥火皆可化而为痰。   内伤七情亦可成痰。《丹溪心法》曰:“假如痫病,因惊而得,惊则神出窍,窍空则痰生。”《证治要决》曰:“癫狂由七情所郁,遂生痰诞,迷塞心窍。”七情,系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精神情志变化,七情过用,则生痰,疾病乃生。   饮食劳倦可生痰。刘完素曰:“酒性大热而引饮冷,冷与热凝结于胸中不散而成湿,故痰作矣。”《医学入门》曰:“热痰因厚味积热……食痰因饮食不化。”又曰“痰饮……皆因饮水及茶酒停蓄不散,再加外邪,生冷,七情相搏成痰。”人或暴饮暴食,或喜食辛辣、肥甘厚味,或起居失常,或房劳过度,均可引起体内痰的生成。   总之,痰之生成不外乎外感六淫之邪、内伤七情、饮食劳倦三种原因而致。   病机:人体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水液的输布排泄通过三焦之气化,或化为津,或化为血,以营养全身,无用之物变为汗,或变为气,或变为溺而排出体外,所以无痰以生。《内经#8226;经脉别论篇》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指的就是肺、脾、肾三脏在水液运行中的作用和水液运化的全过程。   痰的产生是和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以及三焦决渎不利密切相关。因为肺主治节,肺为表脏,又为水之上源,外邪侵犯,肺已失于宣降,津液凝滞而成痰;若肺气不足,治节无权,水湿津液失于宣化,不能输布水液,亦可聚而成痰。脾主运化,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故脾病则运化失职,水湿停蓄,凝聚日久转变成痰。古人曰:“脾为生痰之本,肺为储痰之器。”就是指肺、脾与痰的重要关系。肾脏寄元阴和元阳,职司开阖。肾阳不足,开阖不利,水湿上泛,可聚而成痰,命门火衰,不能温运脾阳,水谷不化精微,亦可生湿成痰。肾阴亏耗,虚火内炽,以致灼津为痰。痰生成之后,又可成为导致各种疾病的致病因素。      痰的治疗   从古至今对痰的治疗方法很多,各有千秋。《内经》中对痰的论述不甚明确,先谈到湿,后谈到饮,治疗亦较简单。直到《金匮要略》一书,不仅论述痰和饮,还提出了痰饮的治疗方法,即“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宋代庞安时曰:“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一身之津液亦顺矣。”元代#8226;朱丹溪曰:“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明代#8226;王肯堂曰:“痰之生于脾气不足,不能致精于肺,而淤以成者也,治痰宜先补脾,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矣。”历代医家对痰的治疗都做出了精辟论述。古人治痰的基本原则经过不断发展,现有很多方法,如清热化痰,燥湿化痰法,润燥化痰法,祛寒化痰法和治风化痰法等,需灵活应用,关键在于调动“脾胃”这个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加强其“运化”作用。临床上常用的基本方剂是“二陈汤”。二陈汤出自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生姜、乌梅组成,此方取陈皮、半夏之陈久,能消除本身燥弊,故曰二陈汤。其作用之机理既合乎“不治痰而治气”,又符合王肯堂所说的“健脾之法”;运用二陈汤临证时,可酌情加减。   二陈汤由《千金方》中温胆汤蜕变而来,即温胆汤去大枣、竹茹和枳实加乌梅;温胆汤,治疗胆虚痰热虚烦不得眠、惊悸不安、口苦、呕吐涎沫,有清虚热、化痰宁神作用;涤痰汤,由二陈汤去乌梅加胆南星、枳实、菖蒲、人参、竹茹、大枣而成,治疗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语之证;导痰汤由二陈汤加胆南星、枳实而成,对顽固性胶结不化的老痰有效;金水六君煎,由二陈汤去乌梅加当归、熟地而成,专治肺肾虚寒、水泛为痰的咳嗽、呕恶、喘逆多痰;半夏白术天麻汤由二陈汤去乌梅加白术、天麻、蔓荆子和大枣而成,治疗太阴痰厥头痛。   例1:患者,女,50岁。主症:咳喘、痰少而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