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心脏病真正元凶.docVIP

寻找心脏病真正元凶.doc

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寻找心脏病真正元凶

寻找心脏病真正元凶   对于那些看上去很健康的40~60岁中年男性而言,心脏病是他们最危险的杀手。59岁的侯耀文最终也没能躲过去。   人类关注心脏病的历史并不长,因为在100年前,心脏病还是一个鲜为人知的疾病,当时就连很多从医多年的医生都没遇到过一个心脏病人。可是,自上世纪20年代开始,心脏病的发病率突然来了一次突升。也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医学界终于见识了心脏病的厉害,并开始研究它。   只要做几次解剖就能发现,心脏病人的冠状动脉内壁有粥样物质,阻塞了为心脏供血的通道。进一步分析表明,粥样物质中含有大量的胆固醇。胆固醇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很多激素的前体。大部分胆固醇是由肝脏合成的,也有部分胆固醇来自食物中的动物脂肪。于是有人猜测,垃圾食品的流行会不会是心脏病发病率突然上升的原因呢?   首先试图寻找答案的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安西尔?基斯(Ancel Keys)。他曾受美军委托,发明了“K氏野战口粮”(KPation),里面包括香肠、饼干、了克力和香烟。二战时美军大量配备了这种口粮,很多士兵连续几个月都靠这玩意儿活着。   “K氏口粮”的危害在朝鲜战争的时候终于被揭示了出来。当时美军曾经派遣了一个医疗小组,在战场实地解剖死去的士兵,试图比较不同类型的子弹对人体组织的伤害。可是,医生们惊讶地发现,大约有四分之三的美军士兵的冠状动脉里都不同程度地堆积了粥样物质。换句话说,这些人即使没有死于战场,也会在中年的时候死于心脏病。   于是,“K氏口粮”几乎成了“垃圾食品”的代名词。作为它的始作俑者,基斯开始着手研究动物脂肪、胆固醇和心脏病三者之间的关系。他从自己的家乡招募了500名男性商人(基斯假设商人比较有钱,吃动物脂肪的机会更多),对他们的生活习惯进行跟踪调查,结果发现,吸烟、高血压和血液中的高胆固醇含量是影响心脏病发病率的三大原因。   既然如此,减少动物性脂肪的摄取量是否能够降低胆固醇含量,继而降低心脏病的发病率呢?这个问题比较难回答,因为在人身上进行这种实验是相当困难的。那么,有没有别的办法验证这个理论呢?   1951年,基斯去罗马参加学术会议,一位意大利同行提醒他注意那不勒斯人的饮食习惯,因为那里的心脏病发病率极低。基斯去了一看,发现那不勒斯人平时只吃面包、面条、蔬菜和橄榄油,他们的食物中几乎不含动物性脂肪。基斯又测量了那不勒斯人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发现比明尼苏达商人低三分之一!这一发现激起了基斯的兴趣,从此他开始对世界各民族的饮食习惯和胆固醇含量进行普查。   基斯重点研究了两个极端的例子。其一是芬兰。基斯注意到芬兰人喜欢吃奶酪,并且经常在面包上抹一层厚厚的奶油。研究发现,芬兰人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极高,心脏病的发病率也很高。   另一个例子是日本。众所周知,日本人喜欢吃米饭,除了生鱼片以外很少吃肉。研究表明,日本人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极低,而日本人中的心脏病发病率也很低,基斯在一家大医院只找到了一个心脏病人,而他恰是一个在美国生活了50年的医生。为了证明这一现象不是遗传造成的,基斯研究了移民美国的日本侨民,结果发现他们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随之升高,心脏病的发病率也增加了不少。   根据这些研究,基斯提出了“胆固醇理论”,认为动物性脂肪摄取量和心脏病发病率之间有着直接的关联。从此,基斯开始在发达国家提倡“低脂肪饮食”,尤其是以碳水化合物和橄榄油为主的所谓“地中海食谱”。1961年美国《时代周刊》把基斯作为封面人物,宣告了欧美国家“健康饮食”时代的到来。   基斯创立的这一理论在上世纪50~60年代经历过几次波折,不少科学家怀疑这个说法的正确性。有人认为,人体有一个精确的平衡系统,能够把胆固醇含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饮食的波动不会对这一平衡有太大的影响。   还有人提出了一个新理论,认为心脏病是一种传染病!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统计显示,欧美各国的急性心脏病发病率在经历了一次长达40多年的急速上升期之后,突然自60年代开始以同样的速度下降,而同期欧美人饮食中的脂肪所占比例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钟型曲线和传染病的曲线非常相似,两者都会有明显的起伏。但是,当时的医学界很少有人敢把心脏病和某种微生物联系起来,两者似乎分属于八杆子打不着的两个范畴。   80年代末,澳大利亚科学家证实了幽门螺杆菌是胃溃疡的元凶。这项发现为心脏病的“细菌说”注入了一针强心剂,科学家纷纷开始在微生物的世界里寻找心脏病的元凶。   其实,很早就有人发现,冠状动脉内的粥样物质中能发现大量的衣原体(Chlamydia)。这是介于传统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小型细菌,它们自身缺乏某些维持生存必需的酶,因此只有寄生在细胞中才能存活下去。医生们对心脏病患者的衣原体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发现大多数病人的血液里都有抗衣原体的抗体,说明这些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