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基因重组和转移.ppt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用CaCl2处理大肠杆菌,能增加膜的通透性。 3. 制备原理 4. 制备过程 培养大肠杆菌 OD600至0.4-0.6 On ice 5-10 min 4℃离心收集菌 用冰冷的10mMCaCl2重悬 4℃离心收集菌 4℃离心收集菌 分装、-70 ℃冻存 用冰冷的10mMCaCl2重悬 On ice 30 min 用冰冷的含15%甘油的10mMCaCl2重悬 二、重组DNA导入大肠杆菌 (1)转化(transformation) 指以细菌质粒为载体,将外源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过程。(即大肠杆菌捕获质粒DNA的过程。) (2)转染(transfection) 采用与质粒DNA转化受体细胞相似的方法,将重组λ噬菌体DNA分子直接导入受体细胞的过程。(即大肠杆菌捕获噬菌体DNA的过程。) 1. 外源DNA导入细菌的几种方法 (3)转导(transduction) 指通过λ噬菌体(病毒)颗粒感染宿主细胞的途径把外源DNA分子转移到宿主细胞的过程。 (借助噬菌体把外源DNA导入细菌的过程。) 每?gDNA转化成功的细菌克隆数。 3. 转化方法 2. 转化率 简单,但转化效率不高(106-108/?gDNA)。 (1)热休克法(heat shock) 转化效率高(高于109/?gDNA)。 (2)电转化法 10ng载体DNA 100?L感受态菌 On ice混合,静置30分钟 42oC 1分钟 加入1mL LB培养基 37℃慢摇 1小时 10-100?L转化液涂含抗菌素的平板 吸附DNA 摄入DNA (1)热休克法 LB培养受体菌至OD600=0.5-0.6 冰浴15分钟,2°C离心集菌 冰冷的水重悬菌体 2°C离心收集菌体 冰冷的水重悬菌体 2°C离心收集菌体 少量冰冷的水重悬 分装成 50-300?L 电转仪调为2.5kV,25?F 脉冲控制器200-400? 0.5?g质粒DNA On ice混合 加入1mLSOC培养液 37°C中速震荡60分钟 10-100?L转化液涂含抗菌素的平板 转化 (2)电转化法 4. 平板培养基培养细菌 10-100?L转化液 涂于含抗菌素的平板 37℃过夜 环形重组质粒 质粒自我连接 线性载体或DNA片断进入细菌会被降解。 ①环形质粒数 (1)重组质粒 5. 影响转化率的因素 ①生长状态 必须使用对数生长期的菌。 ②必须在冰冷的条件下制备。 要充分 ④储存感受态菌要在-70℃以下 ③CaCl2处理 ⑤使用感受态菌时必须迅速融化 融化后一般不能再次冻存使用。 (2)感受态细胞 (competent cells) 6. 体外包装的噬菌体的转导 (1)体外包装(in vitro packaging) (2)转导(transduction) 通过受体菌细胞表面的?DNA接受器位点(receptor site),使带有外源基因的重组体DNA注入受体大肠杆菌进行扩增。 体外包装过程 外源DNA 载体DNA 重组分子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扩增或表达 表达 连接 转化或转导 电穿孔或显微注射 受体细胞 第六章 基因的重组与转移 一、互补粘性末端的连接 载体与目的基因混合后, DNA连接酶把相互靠近的5’端磷酸与3’-OH连到一起。 第一节 DNA片段的体外连接 依靠粘性末端 ligase nick 二、齐平末端(blunt end)的连接 5’端与3’端并列靠近的时间太短,不容易被连接酶连接。 1. 直接连接 T4 DNA连接酶虽然能连接平末端,但效率很低,只有粘性末端的1%。 5’ 5’ 5’ 5’ 3’ 3’ 3’ 3’ -OH -OH -P -P P- P- HO- HO- 5’ 3’ -OH -P P- HO- 5’ 3’ (1)同聚加尾 法 2. 人工加尾形成 “粘性末端” DNA末端转移酶能在没有模板的情况下给DNA的3’-OH端加上脱氧核苷酸。 ①原理: 分别给载体和插入片断加上互补的核苷酸。 ②加尾—碱基互补 ④缺点: ③优点: 能把任何片段连接起来 不能把插入片段再切下来。 非酶切位点 用T4 DNA连接酶连到平端DNA上,然后再用酶切,形成一个人工粘性末端。 (2)衔接物(linker)连接 ① linker 用化学合成法合成的一段10-12bp的特定限制性内切酶识别位点序列的平端双链。 GGAATTCC CCTTAAGG EcoRI linker: ② linker的作用 ④缺点: 1)可以用内切酶把插入片段切下来。 如果插入片段内部也有该酶位点,不能切下完整的插入片段 2)能给载体连接上Polylinker: ③优点: (3)DNA接头 (adapter)连接法 1978年康奈尔大学的吴瑞教授发明。 5‘p-GATCCCGG-OH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moon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