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灾难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

灾难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地震发生17分钟后,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出第一条英文快讯,2分钟后发出中文简明消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15:00的整点新闻中以头条形式播出地震消息,同时开展了以《抗震救灾 众志成城》为主题的现场直播报道。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都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为受众传送灾情,报道救援情况。相对于2003年的“非典”事件、2008年初的冰雪灾害及3月的“西藏事件”,新闻媒体在这次突发事件中的表现可圈可点。   灾难新闻具有突发性、负面性、冲突性、刺激性等特点,灾难发生后,受众迫切需要了解灾难各方面的信息,以消除他们焦虑、恐慌、惶惑不安的心理。媒体在第一时间跟进灾难,报道灾区现场实况,固然能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但不可忽视的是,由于部分媒体记者缺乏“人文关怀”意识,在对当事人的采访和报道中,我们仍然发现媒体“蹂躏人民的疾苦,对人民的遭遇冷漠无情”的采访现象存在着。      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中媒体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      漠视生命。5月17日18时15分,河南消防总队抗震救灾突击队在什邡市成功营救出被困124小时的卞刚芬。当卞刚芬被救援人员抬出来的一刹那,几十名记者蜂拥而上,不顾武警阻止,将其团团围住拍照,以至于现场武警指挥官动怒才将卞刚芬抬上救护车。一名现场医护人员不满地说:“你们记者就不能照顾点吗?你们要抢新闻,可我们抢的是生命呀!”在废墟里抢救出来的幸存者由于待在黑暗中的时间太长,刚被营救出来时眼睛不能受到强光的刺激,否则会对他们的视力造成致命伤害,记者不可能不知道这一救灾常识。可在当时的营救现场,媒体记者只顾争抢新闻,根本没有考虑到幸存者的处境与感受,完全没有意识到由于他们的“在场”而可能延误对受灾者的最佳抢救时机。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生命面前,没有什么比它更重要的。当媒体记者面对救人为先还是报道为先的两难抉择时,就需要在新闻职业和新闻道德之间做出权衡。“媒体要充允关注人的生命价值,这是媒体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人文素质”。   淡漠人情。震区的一些医护人员、警察、党员干部、教师在地震中失去了亲人,但他们依然坚守岗位。许多记者采访他们时总不停地追问:“家人去世了还坚持工作,有什么感受?”网上流传一篇文章《向蒋敏致敬,对记者说“不”》,描写记者对刚失去父母、孩子的羌族女警察蒋敏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当你照顾灾区孩子时,会不会想念自己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痛失10位亲人),你怎么能够坚持战斗在第一线呢?”作者气愤地写道:“这样刺痛人心的问题你也问得出来?你还有没有点职业道德?你有没有考虑过蒋敏被你采访时候的感受?在那种悲惨的环境中她经受得起那样的刺激吗?”   记者采访抗震救灾中涌现出的道德模范的目的,无非是想“诱导”采访对象说出一些感人至深的话,以发扬和宣传传统意义上的“大公无私”或“舍己救人”的精神。但是在他们极度悲伤和痛苦时,记者不应该提出这些刺激性问题,这样做无异于在当事人伤口上撒盐,造成“侵扰悲痛”。   侵扰过度。灾区3岁娃娃郎铮在被救援人员救出时的那个敬礼,让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记住了他。这位曾感动无数中国人的“敬礼娃娃”始终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就在很多人陷入“敬礼娃娃热”不能自拔时。一个惊讶的消息传出,正在治疗的小郎铮出现心理障碍,不喜欢说话,害怕独处,不愿离开母亲、不愿接触陌生人。心理医生刘睿极力呼吁,希望关心郎铮的媒体不要再去探望他,给他一个安静的休养环境。针对媒体的“过分关注”,有网友指出,“我们被这个废墟上的敬礼感动了,我们从中获得了巨大的生的勇气,这就够了,何必一次次地追问这个几岁大的孩子,你为什么要敬礼?你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又何必时时刻刻把这个小男孩放在聚光灯下反复打量?”   媒体的一次偶然报道,导致“敬礼娃娃”家喻户晓。可悲可叹的是。其他媒体闻讯后对其进行接二连三的“轮番轰炸”,不厌其烦地提出那些千篇一律的问题,小小年纪的他怎能不出现心理障碍呢?      灾难新闻报道中媒体人文关怀缺失形成的原因      人文关怀意识淡薄。所谓人文关怀,是指一种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对人性的残害,主张恢复人的自然本性,提倡关怀人、尊重人和以人为中心的一种进步的文化思潮。人文关怀被誉为人类苦难的“温柔抚摸者”,记者应当有人文关怀意识,这既是记者自身职业道德的要求,更是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应有的素养。   幸存者被发现后在救援过程的关键时刻,记者上前“嘘寒问暖”;伤员从废墟中被救出来时极度虚弱。记者闻讯后还要穷追不舍;伤员已经上了直升机,记者还要蜂拥而至与其“对话”……上述种种表现,记者们的职业精神无可厚非,但其职业道德上的表现却令人心寒。在营救卞刚芬的现场,有两位参与印度洋海啸和伊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