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岭南记忆之一 怀集“非遗”珍存
岭南记忆之一 怀集“非遗”珍存
“非遗”珍存,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如一幅立体的画,一首优美的诗,一段动听的故事。在生活节奏快、精神高度紧张的今天,抽点时间去品味这些珍品,感受一下古人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情趣,既是一种舒适的休闲方式,也是一种高雅的文化享受。
让我们走进广东“非遗”的殿堂,一起去领略广东民间艺术园地的朵朵奇葩。
“怀集县有三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两个市级保护项目。其中有地方小戏,有传统舞蹈,大多是从广西传过来的,传承历史比较悠久。”提起怀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县文广新局副局长罗少山迫不及待地向记者介绍起来,言语间充满自豪和欣喜。
位于粤西北部的怀集县,东北部接清远而通湖南,西部连广西而入云贵,南部行绥江而达广州出海洋,乘五岭余脉,踞粤、桂、湘交汇点,属北江支流的绥江上游,在三千五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汉、壮、瑶三族一百多万人民。从绥江岸边一带的考古发现,早在四千多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渔猎繁衍,南朝宋元嘉十三年(436年)置县,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怀集县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孕育了独特的历史文化,留下一笔极具历史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贵儿戏’、‘龙鱼舞’、‘春牛舞’、‘舞壮狮’、‘凤舞’、‘采茶舞’。”说起怀集颇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罗少山如数家珍。
“土”味十足的地方小戏:贵儿戏
怀集桥头镇一带的乡村,逢年过节人们都喜欢看贵儿戏。
贵儿戏大约起源于清朝末叶,由民歌说唱而发展为多人的有故事情节的地方戏剧。舞台上,贵儿戏的表演更是“土”味十足。据说,在全国所有的戏曲剧种中,只有贵儿戏没有弦乐伴奏,只使用锣鼓钹和唢呐等打击乐乐器,加上民间小调的徒歌唱、粤语方言的道白,令桥头群众过足了戏瘾。
贵儿戏是广东省13个地方小剧种之一。100多年来,演出的剧目多为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古装戏,偶有现代戏。古装戏有《横纹柴》、《乞儿与状元》等,现代戏有移植或创作的《白毛女》、《红梅迎春》、《山村血泪》等。兴盛时期有40多个戏班,目前比较活跃的有徐闲村班和拱桥村班。
1996年,桥头镇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贵儿戏)”;2006年,贵儿戏入选肇庆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7年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传统的民间舞蹈:龙凤狮牛
历史上,怀集是古百越人和瑶、侗、俚等多个民族相安共处的聚居地,因而流传着丰富多彩的古老民间舞蹈,龙鱼舞、春牛舞、凤舞、壮狮舞便是其中的代表。
龙鱼舞
清道光十六年(1837年)龙鱼舞已在怀集县凤岗镇的龙凤村、怀城的富杨、下郭、柑洞、连麦沙边等地出现,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表演艺术。
龙鱼舞主要由“龙鱼出海”、“鱼嘴斗趣”、“金龙穿角”、“织壁”、“鱼跃龙门”、“龙鱼入海”等环节构成。伴奏音乐以打击乐为主,配有吹奏乐。打击乐有大锣鼓、小锣鼓。演出服饰为黄色唐装衫裤,用红色布捆边,腰扎红绸带,头饰红布捆边黄布巾,布巾前额佩红缨球一只;表演的内容以模仿海底动物的戏耍情景为主,表达歌舞升平盛世,庆丰年之情。
2006年,龙鱼舞入选肇庆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7年又成功申报为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春牛舞
“每年春节至元宵期间,怀集下帅壮族瑶族乡的村民总要表演一种民间舞蹈——春牛舞,祝福人们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万事如意。”
据罗少山介绍,春牛舞于清朝光绪二年(1874年)从广西贺县(今贺州市)传入下帅壮族瑶族乡,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节目之一,乡土气息十分浓郁。
“春牛舞主要道具有‘春牛’、‘犁’,一般由三个演员扮舞,一人舞牛头,一人舞牛尾,一人扮演农夫。有时在一番春牛舞后,二或四个采茶姑娘上场,用壮族语言唱采茶歌,边跳边唱,场面十分热闹。”罗局长兴致勃勃地向作者介绍说:“和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怀集春牛舞的道具比较抽象。”
2008年,春牛舞成功申报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又被申报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凤舞
据志书记载和当地老艺人口碑,凤舞是在清乾隆(1785年)由广西传入怀集诗洞镇,逐渐在当地流传,最后在怀城镇大梨村撒塘寨扎根传承,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凤舞多以双凤表演为主,而且有雌雄之分,多在春节或庆典演出,演出场地可在舞台、农家门前屋内或村镇广场。演出时一人举队旗,两人举彩旗,两人舞凤。舞者穿着黄色的艳装,在悠扬的鼓乐和唢呐伴奏下,翩翩起舞,一会舞追逐、一会舞凤飞翔,一会舞觅食,还有戏水、洁身等动作,形态栩栩如生,寓意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和对太平盛世的憧憬。
2007年怀集的凤舞参加广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