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以后大陆张爱玲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时期以后大陆张爱玲研究

新时期以后大陆张爱玲研究   70年代末,被历史尘封了达三十年之久的张爱玲终于“浮出历史地表”,但对张爱玲真正公开地评论始于80年代初。1981年11月,张葆莘在《文化月刊》上发表《张爱玲传奇》,这是新时期最早论及张爱玲的一篇文章,然而,它并不是一篇严谨的学术论文,所引起的反响也较小。此后大陆的学人读者对张爱玲的研究便如开阐的洪水般,一发不可收拾,不仅研究论著数量巨大,而且研究方法日趋多样化,不断向纵深处开拓“张学”研究的领域。   1982年颜纯钧在《文学评论丛刊》发表地《论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和1983年赵园在《中国现代文学评论丛刊》发表地《“洋场社会”的窗口——读张爱玲小说集<传奇>》是这一时期最早出现地有关张爱玲的严肃评论。赵园在文章中指出张爱玲小说的描写对象是40年代沪、港的“洋场社会”生活,它是西方现代文明与封建生活方式、封建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具有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双重性质。张爱玲的古典与现代文学修养让她成功地调和了中国古代小说与西方现代小说的各种元素,创造了一种完全适合于她的故事表现的独特的小说情调。这些在今天看来稍嫌老套的观点,在当时却是具有开拓性意义的。接着,张爱玲的早年老友,已是资深作家的柯灵发表了《遥寄张爱玲》一文,此文几乎同时刊登在《读书》(1984年第四期)和《收获》(1985年第三期)上,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张爱玲的名字也开始进入了大陆文学史的书写。在50年代出版的三种不同版本的现代文学史书——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中均不见张爱玲的名字。据王志宏、陈子善、倪文尖等人考证,大陆版的现代文学史著中,最早有关张爱玲的描述的是1984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黄修已先生所著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虽仅有四百多字,但其首创之举不容忽视。1987年,由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王超冰合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在论及“沦陷区”文学时,用了大约八百字的篇幅来写张爱玲,并给予了极高评价。缺口打开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今天,无论是高校文学院的现??文学史课,还是各种类型的文学史著,张爱玲都是一位不容忽视的作家。   在名目繁多的文学史著中,仅从文学流派入手来写张爱玲的就有严家炎的《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殷国明的《中国现代文学流派发展史》、杨义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等。严家炎将张爱玲作品归为“心理分析小说”类,殷国明将其归为“社会言情小说”类,杨义将其归为“海派小说”类。从1987年起,研究张爱玲的论文明显增多起来,人们在评论张爱玲时,也由最初的技巧、语言、风格的表层分析逐步深入到人性内涵的深度解析。饶芄子、董仲年的《张爱玲小说艺术论》[1]、王剑丛的《雅俗结合的宁馨儿——试论张爱玲小说的审美特征》[2]、刘川鄂的《多姿的结构,繁复的语象——张爱玲前期小说艺术片论》[3]等均是从技巧层面来分析张爱玲小说的内涵,且均属综合论述。当然,也不乏单篇分析。宋家宏的《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曹七巧探》[4]透析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金宏达的《论<十八春>》[5]分析了张爱玲创作思想转变过程,张国祯的《张爱玲启悟小说的人性深层隐秘与人生观照》[6]从“启悟母题”的角度入手,分析了《茉莉香片》和《沉香屑:第二炉香》。张爱玲小说常借助月亮、太阳、镜子等这些独具特色的意象来塑造人物形象,营造苍凉氛围,传达人性主题等。因此,她小说中的意象艺术也是论者关注的焦点之一,这方面的论著有谢泳《张爱玲小说中的“月亮” ——读张爱玲小说札记》[7]、许子东《物化苍凉——张爱玲小说技巧初探》[8],刘杰锋、薛雯、黄玉蓉合著的《张爱玲的意象世界》[9]等。此外,台湾学者水晶先生写于六、七十年代的文章《象忧亦忧,象喜亦喜——泛论张爱玲短篇小说中的镜子意象》[10]也颇有见的。从创作心态角度入手,进而上升到人性高度来分析张爱玲作品,是“张学”研究的更深层次内容,这方面论述主要有宋家宏《张爱玲的“失落者”心态及其创作》[11]、赵顺宏《张爱玲小说的错位意识》[12]等,张爱玲作品与海派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有论者注重张爱玲小说与海派文学的比较分析,这方面论文有吴福辉《老中国土地上的新兴神话——海派小说都市主题研究》[13]、杨义《论海派小说》[14]、严家炎《张爱玲和新感觉派小说》[15]等。新时期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让身为女性并塑造了众多女性形象的张爱玲自然备受青睐,这方面论著有林幸谦的《反父权体制的祭典——张爱玲小说论》[16]、平路的《伤逝的周期——张爱玲作品与经验的母女关系》[17],孟悦和戴锦华合著的《浮出历史地表》[18]等。近年来,随着许多交叉科学的出现与发展,“张学”研究又出现了以交叉学科为方法的新的研究视角,如文化社会学、文化哲学等。这些都将不断的充实“张学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