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传染与免疫(xu)教导课件PPT.ppt

  1. 1、本文档共8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1传染与免疫(xu)教导课件PPT

11 传染与免疫 11.1 传染与免疫的基本概念 11.1.1 传染与传染病 11.1.2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 11.1.3 机体的免疫力 10.1.1 传染与传染病 疾病:生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一种复杂而有一定表现形式的病理状态,称为疾病。 按病因来分,疾病可分为非传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两大类,即: 病原体:凡能引起传染病的各种微生物和其他生物,均称病原体,或致病菌、病原菌。 有些微生物如果长期保持着潜伏状态或亚临床的感染状态,则传染病就不至于发生;相反,如果环境条件有利于寄生物的大量繁殖,并随之产生大量的酶和毒素来损害其宿主,则宿主就患了传染病,这类微生物称为条件致病菌。 传染:亦称感染,是指病原体与机体间发生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病理过程。具体内容是:当外源或内源的少量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突破其宿主的“三道防线”(指机械防御、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系统)后,在宿主的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并引起不同程度病理反应的过程。 决定传染结局的三个因素,分别是: (1)病原体 (2)宿主 (3)环境 病原菌侵入其宿主后,按病原菌、宿主与环境三方面力量的对比或影响的大小决定着传染的结局。结局有三种: 1、隐性感染:如果宿主的免疫力很强,而病原菌的毒力相对较弱,数量又较少,传染后只引起宿主的轻微损害,且很快就将病原体彻底消灭,而基本上不出现临床症状者,称为隐性传染。 2、带菌状态:如果病原菌与宿主双方都有一定的优势,但病原体仅被限制于某一局部且无法大量繁殖,两者长期处于相持的状态,就称带菌状态。 3、显性传染:如果宿主的免疫力较低、或入侵病原菌的毒力较强、数量较多,病原菌很快在体内繁殖并产生大量有毒产物,使宿主的细胞和组织蒙受严重损害,生理功能异常,于是就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即显性传染或传染病。 11.1.2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 病原菌或病原体能否引起宿主患传染病,取决于它的毒力、侵入数量和侵入门径,即: 1、毒力 又称致病力,表示病原体致病能力的大小。 对细菌性病原体来说,其毒力就是菌体对宿主体表的吸附,向体内侵入,在体内定居、生长和繁殖,向周围的扩散蔓延,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以及产生损害宿主的毒素等一系列能力的总和。 毒力的因素:侵袭力和毒素 A、侵袭力:指病原菌突破宿主防御机能,以在其中进行生长繁殖和实现蔓延扩散的能力。 由4个方面组成: I、吸附和侵入能力:除少数病原菌是因昆虫叮咬或外伤而进入宿主引起其感染外,多数是通过吸附于宿主呼吸道、消化道或泌尿生殖道黏膜的的上皮细胞表面而实现的。 II、繁殖与扩散能力:病原菌引起宿主患传染病的重要条件。 不同的病原菌有其自己特有的在宿主体内繁殖与扩散的能力,如: 血浆凝固酶:使机体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而使血浆凝固,并沉积于菌体表面,以保护病原菌不易被吞噬细胞所吞噬。如致病性葡萄球菌; 链激酶:促使纤维蛋白凝块溶解,阻止血浆凝固,有利于病原菌在组织内进一步蔓延扩散.这种酶的作用正好跟血浆凝固酶相反,如溶血性链球菌; 透明质酸酶:分解透明质酸而失去粘性,使结缔组织松驰,通透性增加,有利于病原菌向周围组织扩散蔓延。又称“扩散因子”。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 胶原酶:能水解肌肉和皮下组织的胶原蛋白,便于细菌在组织中扩散。如:产气荚膜杆菌; 脱氧核糖核酸酶:能溶解组织细胞坏死时所释放的DNA,从而使粘稠性浓汁变稀,便于病原菌扩散,如:溶血性链球菌; 卵磷脂酶:它能分解细胞膜上的卵磷脂,使细胞坏死或红血球溶解。如产气荚膜杆菌;又称α毒素; 溶血素:它能溶解红血球细胞膜上的蛋白质而使红血球溶解。 链球菌、肺炎球菌等 III、对宿主防御功能的抵抗力: 荚膜:作用:抵抗白血球吞噬和消化,有利于病原菌在机体内生长繁殖,如肺炎球菌、炭疽杆菌等;无荚膜→毒力很弱或无,易被吞噬细胞所消灭。有荚膜的病原株,如果除去荚膜,其毒力也随之大减。另外LPS复合物也有抗吞噬细菌的作用; 溶血素:一些链球菌可产生,以抑制白细胞的趋化作用; Ⅳ、亲器官性 病原菌对它所感染或侵袭的组织或器官具有高度选择性。 例如:肺炎链球菌通常限制在喉头,有时侵入下呼吸道而引起感染; B、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不同,分为内毒素和外毒素。 外毒素的定义:主要是一些革兰氏阳性菌,在生长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胞外的代谢产物,如破伤风痉挛毒素、白喉毒素等;也有存于胞内当细菌溶解后才释放的如痢疾志贺菌的肠毒素。 外毒素的特点:通常为蛋白质,抗原性强,可选择作用于各自特定的组织器官,不同病原菌产生的外毒素不同,所引起的症状也不同。其毒性作用强,但不稳定,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 致病细菌产生的主要外毒素: 许多致病细菌能产生毒性很强的外毒素。 外毒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unshaoy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