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水下考古“潜”向深海.doc
水下考古“潜”向深海
?
▲“深海勇士”号载人潜器布放入水
?
▲提取水下文物标本
1987年3月,国家文物局牵头成立了国家水下考古协调小组,成为中国水下考古诞生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30多年来,我国的水下考古基本集中在40米以内的浅海。今天,中国载人深潜技术与水下考古“联姻”,终于实现了中国深海考古“零的突破”……
记者 张文静
4月18日上午8点,“探索一号”科考船在海南三亚起航,搭载着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和水下考古工作者,向西沙北礁海域驶去。此后的八天,工作人员在那里进行了我国首次深海考古调查。
此次的深海考古调查队由来自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和海南省博物馆三家机构的工作人员组成。从大多工作集中于40米以浅海域到冲破水下千米深度,他们此行的工作标志着我国水下考古迈出了新的一步。
1003米,历史性突破
110米,120米,130米……
看着监视器上快速增加的深度数据,第四潜次的考古队员、海南省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李钊开始有点兴奋起来。在经过海面上短暂的晃动之后,“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开始平稳而迅速地下降。舷窗外没有任何参照物可以比照,李钊只能通过监视器上的数据来了解自己下潜的深度。
深潜器的舱室直径2.1米,里面满是仪表仪器,一次可搭载三人下潜。主驾居中,副驾居左,考古队员在右侧,他们通过5个圆形舷窗密切地观察着外面的海底世界。与进行空气潜水时需要不时做耳压平衡相比,乘坐“深海勇士”号下潜让李钊感觉更为舒适一些,“‘深海勇士’号在水底处于中性浮力,让人仿佛漫游于太空一般”。
中午,深潜器抵达469米处,一个陶罐映入眼帘。对于从2007年就开始进行水下考古的李钊来说,水下文物提取早就见惯了。但第一次在深海用机械手操作,他心里还是有些没底。大深度下潜、巡航搜索、精确定位、测量取样、影像记录、提取上浮……按照事先培训的步骤,李钊等人沉下心来,操作深潜器漂亮地完成了一系列水下考古的“标准动作”,成功带回了这次调查的第一件文物标本。下午3点,在448米深度处,他们又发现了第二个陶罐。
李钊所在的第四潜次只是此次深海考古调查的7个潜次之一。
在短短八天的时间里,深海考古队在环北礁的多波束扫测量达到312公里、7个潜次共潜时66小时51分、最大深度达到1003米、发现与提取器物标本6件、录制水下与水面视频资料约2000G、完成深海考古完整档案1套。“这次深海考古进行得非常顺畅,也很高效,这背后是所有工作人员大量的投入。”李钊感叹说。
4月18日上午,“探索一号”科考船从三亚出发,晚上到达预定的作业海区——北礁后,就连夜开展了物探,作好前期准备,再次确定调查方案。19日一早,深海所的首席科学家与潜航员开始进行工程潜水,即对一个新的工作区域进行首次适应性潜水,对水底的地形、地貌、水流等信息进行收集。紧接着,20日一早,考古人员就与两位潜航员正式开始下潜考古。原本计划的六次下潜,最终改为七次。每次下潜都要持续八小时以上,水下的三位工作人员需要一刻不停地观察、记录。
此刻,船上的人也没闲着,他们检查和讨论前一天水下录制的视频,安排水下考古讲座,有人值班,有人整理资料,每晚7点半大家在一起开工作例会,回顾当天的工作,安排第二天的任务。
紧凑而忙碌的工作使得此次深海考古呈现出非常高的效率。“这次考古覆盖的范围是相当大的,如果用传统的空气潜水作对比的话,就相当于让上百个潜水员在水下同时开展工作,才能达到这样的工作量。”李钊说道。
30年,浅海考古
此次深海考古调查选定的位置是位于中国南海的西沙群岛北礁海域。30多年前,我国水下考古的起点也正是从南海开始的。
上世纪80年代,英国人迈克·哈彻在南中国海发现并盗捞了1752年驶离广州开往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哥德瓦尔森”号商船,并委托佳士得公司在阿姆斯特丹大肆拍卖这批盗捞的文物。此事引起了中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和中国文博界学者的强烈不满。在此背景下,1987年3月,国家文物局牵头成立了国家水下考古协调小组;同年8月,广州救捞局联合英国商业打捞公司发现“南海I号”沉船;11月,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室创建。
“1987年的这三件大事,成为中国水下考古诞生的重要标志。”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宋建忠说。
在南海从零开始,而立之年后又在南海探索新的深度、新的领域,对于考古工作者来说,这不是巧合,而是中国水下考古必须要走的道路。
地球上,海洋面积占总面积的71%,平均水深是3733米。在全球海域中,超过1000米水深的海域占到了90%。“即使考虑到古代船舶近岸航行较多的历史实际,面对这样的数字和比例,做水下考古,如果不去深海,那你所涉及的范围将是多么有限!”此次深海考古调查领队、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丁见祥说。
具体到我国,南海海域约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