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电子音乐作品中东方语境的表达方式分析陈远林教授的《飞鹄行》.docVIP

当代中国电子音乐作品中东方语境的表达方式分析陈远林教授的《飞鹄行》.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当代中国电子音乐作品中东方语境的表达方式分析陈远林教授的《飞鹄行》

当代中国电子音乐作品中东方语境的表达方式——分析陈远林教授的《飞鹄行》-音乐论文 当代中国电子音乐作品中东方语境的表达方式——分析陈远林教授的《飞鹄行》 一、作品背景介绍 (一)作者与作品 《飞鹄行》是旅美作曲家陈远林教授于1995年根据中国汉代同名古诗《飞鹄行》为女高音、单簧管、小提琴及电子数字处理系统而作的电子音乐作品,作品时长为12分钟。陈远林教授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的9年学习,使其具有深厚的作曲功底,他也是我国当代作曲家中较早涉足电子音乐的跨界人士之一。其中他于1986年创作的硕士研究生毕业作品——歌剧《牛郎织女》的伴奏部分就是运用电子音乐手法与Midi技术相结合制作完成的。在1991年赴美深造后,又系统学习了专业录音技术,从那一时刻开始,他在电子音乐领域,专注于创作传统器乐与数字效果器实时处理结合方面的作品渐入佳境。《飞鹄行》作品问世后,先后在世界多个国际电子音乐节中上演,受到多方好评,独特的题材选择以及渗透在作品中的东方语汇特色与西方作曲技法的交汇融合构成了这部作品的语境特色。 (二)《飞鹄行》与“相和大曲” 众所周知,《飞鹄行》又名《白鹄》或《艳歌何尝行》,它与《东山》、《西山》、《西门》和《为乐》等15首相和大曲留载于《宋书.乐志》中,由于汉代年代久远,有关相和大曲的乐谱资料至今尚未发现,只留下诗歌中文字部分的资料。《飞鹄行》原文如下: 飞来双白鹄,乃从西北来。十十五五,罗列成行。 妻卒被病,行不能相随。五里一反顾,六里一徘徊。 吾欲衔汝去,口噤不能开。吾欲负汝去,毛羽何摧颓。 乐哉新相知,忧来生别离。踌躇顾群侣,泪下不自知。 念与君离别,气结不能言,各各重自爱,道远归还难。 妾当守空房,闭门下重关,若生当相见,亡者会黄泉。今日乐相乐,延年万岁期。 《飞鹄行》借喻了一对离别的白鹄,用以表达现实生活中夫妻生死别离的生存状态,并在结尾处写出“相约黄泉相会”的美好愿望,高度赞美了人世间忠贞不渝的爱情。 提到《飞鹄行》就不可回避“相和大曲”这一概念,“相和大曲”应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曲,其渊源追溯到商周以来的大型乐舞。近些年来的研究证明,相和大曲的曲式,实际上是商周乐舞、战国楚声的继承与发展。汉魏的相和大曲,主要是一种附带器乐演奏的歌舞曲。也有部分声乐曲和专称为“但曲”的器乐合奏曲。其主要作品有《陌上桑》《东门行》《白头吟》、《步出夏门行》、《广陵散》、《大胡笳鸣》和《小胡笳鸣》等。 相和大曲的结构形式多样。有的只用“曲”构成最简单的形式。如《东门行》、《雁门太守行》等;有的只用“艳、曲”两部分,如《步出夏门行》;有的只用“曲、趋”两部分,如《满歌行》、《擢歌行》;有的只用“曲、乱”两部分,如《白头吟》。其完整形式则由“艳、曲、趋或乱”3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艳” 一般用于“曲”前,个别的也用于“曲”后。东汉许慎《说文》云:“艳,好而长也。”汉扬雄《方言》:“美也。”著名民族音乐家杨荫浏先生认为“艳”是用以引起乐曲的一个华丽而婉转的抒情乐段。一般由器乐演奏,有时配以歌词歌唱。左思《吴都赋》“荆艳楚舞”注云:“艳,楚歌也”,看来“艳”最早可能来自楚声。 第二部分——“曲” 乐曲的主体部分,由分为若干“歌”和“解”的段落构成。解可多可少,没有定规。如《东门行》为4解,《雁门太守行》则为8解。杨荫浏先生引自《太平御览》中《乐志》的记载“声徐者为本,声疾者为解”,因此“歌”偏重抒情,“解”偏重张力,“解”还是每段舒缓的歌唱之后紧接的奔放热烈、速度很快的一段音乐,一般由器乐演奏。 第三部分——“趋”(或“乱”) 是乐曲结束部分。西汉刘安《淮南子》曰:“足蹀《阳阿》之舞,而手会《渌水》之趋”;《释名》中记载:“疾行曰趋。”据现有资料考察,“趋”作为结束部分用在“曲”之后,配有歌词,据此推断,它可能是一个紧张而热烈的歌舞乐段。 陈远林教授的《飞鹄行》取材于相和大曲,并采用了原著的标题和全部诗词加以创作,曲式方面的三部性与相和大曲中的“艳、曲、趋”有着不谋而合之处,这确实是作曲家别具匠心的对应设计,下面本文就对乐曲进行具体的分析。 二、作品的分析 (一)音乐的曲式结构 《飞鹄行》的音乐曲式结构框架是源于西方传统模式下的并列三部曲式——即A、B、C结构,除了三部曲式结构与相和大曲的结构以外,还融入了回旋曲的原则。体现在“歌”与“解”的交替出现:但A段是作曲家对了应“相和大曲”中“艳”的引入功能而作,非是作品的主题,而是器乐为主角的前奏段落。B段才是作品的主体,正如作曲家自述的那样,依照“相和大曲”的结构套路,在这一部分中集中展示了音乐的叙事功能,并参考“相和大曲”中有关“曲”的线性发展特点,设计出在每段委婉的歌唱之后,连接着稍显奔放热烈且速度偏流动的一段器乐演奏的对比音乐段落,作曲家并根据歌词原著的需要,总共安排了五次“歌”与“

文档评论(0)

a888118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