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动脉粥样硬化和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ppt

[基础医学]动脉粥样硬化和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础医学]动脉粥样硬化和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缺血性心脏病 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循环改变 缺血性心脏病的定义 缺血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循环改变引起冠状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间不平衡而导致的心肌损害。缺血性心脏病包括急性暂时性的和慢性的情况,可由于功能性改变或器质性病变而引起。非冠状动脉性血液动力学改变引起的缺血,如主动脉瓣狭窄则不包括在内。“缺血性心脏病”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是同义词。 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循环改变 动脉硬化 动脉硬化的血管病中常见而最重要的一种。 特点:动脉发生非炎症性、退行性和增生性的病变,导致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缩小。 常见类型 动脉粥样硬化 小动脉硬化 小型动脉弥漫性增生性病变 高血压 动脉中层钙化 中型动脉管壁中层变质和钙化 四肢动脉,尤其是下肢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是在上述病变过程中,受累动脉的病变从内膜开始,先后有多种病变合并存在,包括局部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和血栓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退化和钙化。 现代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显示动脉粥佯硬化病变都具有平滑肌细胞增生,大量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蛋白多糖等结缔组织基质形成,以及细胞内、外脂质积聚的特点。由于在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主要危险因素 年龄 40岁 49岁,进展较快 性别 M/F=2/1 女性绝经后 血压(Hypertension)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人60~70%有高血压 高血压病人患病者较血压正常者高4倍 糖尿病 发病率较无糖尿病者高2倍 血脂 总胆固醇(TC)↑ 甘油三酯(TG)↑ 低密度脂蛋白(LDL)↑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高密度脂蛋白(HDL)↓ 载脂蛋白A(aPoA)↓ 载脂蛋白B(aPoB)↑ LP(a)↑ 吸烟 较不吸烟者发病率和病死率增高2~6倍 与每日吸烟的支数呈正比。 次要危险因素 体重 肥胖者,特别是体重迅速增加者 BMI=体重(kg)/身高(cm)224 职业 体力活动少,脑力活动紧张,经常有紧迫感的工作 饮食 高热量,含较多的动物性脂肪、胆固醇、糖和盐 遗传 近亲得病的机会-5倍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所致的家族性高脂血症 微量元素失衡 铬、锰、锌、钒、硒的摄入量减少 铅、镉、钴的摄入量增加 A型性格 性情急躁、进取心和竞争性强、工作专心而休息不抓紧、强制自己为成就而奋斗的者 血管通透性增加 缺氧、抗原-抗体复合物、维生素C缺乏、动脉壁内酶的活性降低等 其他 饮食中缺少抗氧化剂 体内铁贮存增多 存在胰岛素抵抗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表达过度 血中一些凝血因子增高 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增高 流行病学 半个世纪以来,本病在欧美发病率逐渐明显地增高,至60年代后期成为流行性常见病,且在好些国家和地区,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脏病已成为人群中首位的死亡原因。 70年代以来,由于注意采取防治措施,本病死亡率在有些国家中有下降趋势。 以往本病在我国不多见,近年来由于人民保健事业的发展,许多疾病得到控制,人民平均期望寿命延长,生活水平提高,本病相对和绝对地增多,现已跃居于导致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列。 我国冠心病:脑血管意外=1:5~8 发病机制 脂肪浸润学说 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学说 平滑肌细胞克隆学说 损伤反应学说 脂肪浸润学说 粥样斑块形成 平滑肌细胞增生 LDL、VLDL及其残片侵入血管壁 堆积在平滑肌细胞、胶原和弹性纤维间 泡沫细胞形成 平滑肌细胞和单核细胞吞噬脂质 脂质堆积 脂蛋白降解,释出TC、TG等 纤维组织增生 LDL与动脉壁的蛋白多糖结合并沉淀 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学说 促使内皮细胞损伤和增生、LDL侵入、单核细胞聚集、平滑肌细胞增生和游移、成纤维细胞增生、血管收缩、溶栓机制受抑制,都有利于粥样硬化的形成。 克隆学说 平滑肌细胞增生并吞噬脂质所致。 每一个病灶都来源于一个平滑肌细胞,这个细胞是以后增生成许多细胞的始祖。 平滑肌细胞在一些因素如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内皮细胞源生长因子、单核细胞源生长因子、内皮素、血管紧张素、可能还有某些病毒的作用下不断增殖。 然而将粥样斑块内的平滑肌细胞进行培养,还未显示出它们会像肿瘤一样无限增殖。 损伤反应学说 增高的脂蛋白损伤动脉内膜 单核细胞黏附内皮细胞,进入内膜下,成为吞噬细胞 吞噬细胞吞噬LDL成为泡沫细胞 巨噬细胞合成和分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样因子(EGF样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 PDGF、FGF刺激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增生和游移,新的结缔组织形成 TGF-β刺激结缔组织形成,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 高血压、动脉分支的角度和走向特殊、血管局部狭窄等引起血流

文档评论(0)

wnqwwy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14141164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