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树病害及其防治4 桃葡萄与其他病-2.ppt

  1.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果树病害及其防治4 桃葡萄与其他病-2

(1)葡萄霜霉病 Grape downy mildew 概述 葡萄霜霉病在我国葡萄主要产区均有分布。以河北、山东等省发病较重。流行年份对树势和产量的影响很大,并且使果实含糖量降低。苗木病叶率可达100%,引起严重的早期落叶。 一. 症状 为害葡萄所有绿色器官,以叶片受害最重。 叶片发病 初期呈现半透明、边缘不清晰、油渍状的小斑点,后变成黄色至红褐色,以后病斑坏死,因扩展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多数病斑相互融合成大斑。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白色霜状霉层。后期病叶干枯脱落。 新梢、卷须、穗轴、叶柄受害 开始时出现半透明、油渍状的斑点,后发展成为微凹陷、黄色至褐色病斑,潮湿时病部生白色霜状霉层。 病梢 生长停滞,扭曲,甚至枯死。 果梗 黑褐色坏死,极易引起果粒脱落,潮湿时其上生白色霜状霉层。 果粒 在豌豆大小时最易染病,病部灰色变硬下陷,表面布满白色霜状霉层,皱缩脱落。果粒半大时受害,变褐色软腐,干缩脱落。绿色品种染病变灰绿色,紫色品种变粉红色,病果后变软。 二. 病原 葡萄生单轴霉(Plasmopara viticola)属鞭毛菌亚门。 无性态 孢囊梗自气孔伸出,4~6根成束,树枝状,无色,单轴分枝3~6次,分枝处近直角。分枝末端有2~3个短梗,圆锥形,末端钝。孢子囊着生在短梗上,无色,单胞,卵形或椭圆形,顶端有乳头状突起。萌发产生1~10个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肾形,有2根鞭毛。游动孢子能够在水滴中游动,孢子变圆并停止游动,再经过15 min左右,萌发生成芽管。 有性态 卵孢子在夏初于寄主叶片或其他染病器官的组织内形成,褐色,球形,直径30~35μm,外面包着皱缩的藏卵器壁。翌年春季,卵孢子萌发产生芽管,在芽管先端形成芽孢囊,大小28~36μm,萌发后产生30~56个游动孢子。 生理 病菌生长的温度为10~30℃,最适温度25℃左右。孢子囊形成的温度为13~28℃,最适温15℃,适宜相对湿度为95%~100%,至少需要经过4 h黑暗,故孢子囊一般在夜间形成。孢子囊萌发温度为5~21℃,最适温10~15℃,在阳光下暴露几小时即失去生活能力。卵孢子在13℃以上即可萌发,最适温度为25℃。 三. 病害循环 以卵孢子在病组织或落叶内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在幼芽或冬季存活的葡萄叶片中越冬。卵孢子在落叶分解后于土壤中可存活2年。翌春,气温高于13℃时并遇雨,越冬病菌即形成孢子囊及游动孢子,经雨水传播,气孔侵入。在感病品种上潜育期为7~12 d,在抗病品种上为20 d。发病后产生孢子囊,随风传播,萌发产生游动孢子进行再侵染。 四、发病条件 霜霉病多在秋季发生,尤其秋季低温多雨易引起病害流行。一般美洲系统葡萄较抗病,欧洲系统葡萄比较感病,巨峰品种发病较重。利用抗病的砧木可影响接穗的抗病性。 此外,果园地势低湿、栽植过密、栅架过低、荫蔽、通风透光不良、寄主表面易结露、偏施氮肥、树势衰弱等均有利于发病。 测报方法 测报方法可以根据以下四项指标进行: 1.卵孢子在土壤湿度大的条件下,当昼夜平均温度达13℃时,即可萌发。 2. 昼夜平均温度在12~13℃以上,同时有孢子囊形成,寄主表面有水滴存在2~2.5 h以上,病菌即可完成侵染。 3.感病品种在22~24℃时,潜育期最短只有4 d;而在12℃时,侧延长至13 d。 4.发病后下雨或有重露,才能产生孢子囊,进行再次侵染。具体进行测报时,可参照当地气象资料,并抓住侵入前的关键时间,进行喷药保护。 五. 防治方法 1.加强果园管理 晚秋搜集病叶、果,剪除病梢;烧毁或深埋。在植株生长期间适时灌水,注意园内排水,合理修剪,降低湿度。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2.喷药保护 根据测报,抓住病菌初次侵染前的关键时期喷第一次药,以后每隔7~10d喷1次,连续喷2~3次。药剂可用波尔多液;72%霜霉威、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 (3) 葡萄黑痘病 Grape anthracnose 概述 葡萄黑痘病又名疮痂病,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四川、云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台湾等省都有分布。在春、夏多雨潮湿的地区,发病甚重,常造成巨大损失。 一. 症状 黑痘病主要为害葡萄绿色幼嫩的部分,如果实、果梗、叶片、叶柄、新梢和卷须等。 叶片 开始出现针头大小红褐色至黑褐色斑点,周围有黄色晕圈。后病斑扩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坏死呈灰白色,稍凹陷,边缘暗褐色或紫色,直径1~4mm。干燥时病斑自中央破裂穿孔,但周缘仍保持紫褐色的晕圈。叶脉上病斑梭形,凹陷,灰色或灰褐色,边缘暗褐色,组织干枯后,常使叶片扭曲,皱缩。 穗轴 全穗或部分小穗发育不良,甚至枯死。 果梗 果实干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