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著的水利工程.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著的水利工程

为了适应黄河的特性,黄河大堤的布置和构造是十分复杂的。明朝潘季驯将黄河堤分为几类。最主要的建筑物当然是两岸的防洪大堤,这是防御洪水稳定河道的主堤。由于洪水流量巨大,两岸大堤不能紧靠河槽修筑,要建在远离河槽的滩地上,两岸大堤相距一般有2~3公里,最宽处可达10多公里。大堤的断面尺寸很大,明清时规定顶宽7米(现在又有所加大),两侧的边坡约1:3。堤高一般为3~5米,高的地方可达10米甚至14米。 * * * 为管束住滚滚东流的河水,北岸自孟县以下,南岸自郑州铁桥以下,除了个别河段傍依山麓外,两岸皆筑有大提,现在黄河下游两岸防洪堤总长已达1538公里,犹如“水上长城”。 * 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明代浙江水利签事黄光升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在海盐创建了“五纵五横桩基鱼鳞石塘”的模式。这种石塘,以木桩固基,条石纵横相间砌筑,增加塘身断面尺寸和重量,使塘身更加稳定。清代进一步完善并规范了这种鱼鳞大石塘结构。当时由于水势北趋,北岸告紧。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浙江巡抚朱拭在海宁老盐仓海岸创筑鱼鳞石塘,正式规定为:塘身一般为18层,每层用厚1尺、宽1尺2寸、长约5尺的条石“丁顺间砌”,总高1丈8尺,顶宽4尺5寸,底宽1丈2尺。从第2层到17层,每层靠海测缩进4寸,内收1寸; * 每丈塘身用石料约17立方米,重47吨以上,用糯米汁油灰灌缝,嵌扣铁锅、铁锭都有一定规格;塘基密布梅花桩和马牙桩,上筑三合土,然后再砌塘身;为了保护塘基,在塘脚前平砌条石的“坦水”(护坦)。这种海塘设计合理,抗潮力强而且耐久,但造价很高(每丈约需白银300两)。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0年)统计,已修筑鱼鳞大石塘87里,并用千字文编上序号,立石碑于塘顶,以明里程和地区,便于维修、抢险。大部分鱼鳞石塘屹立至今,保护钱江北岸人民数百年。若亲历其境参观,大条石层层砌成,如密密麻麻的鱼鳞,在夕阳下闪闪发光。 * 解放前的鱼鳞塘连年失修,已千疮百孔。解放后,人民政府拨巨款整修,使海宁县境长达五十三点六公里的鱼鳞塘更为雄伟壮观 * * 上面介绍的一些水利工程都是造福人民的范例。但在战乱期间,统治者也会利用水利工程威胁、消灭敌人。例如众所周知的“关云长水淹七军”。其实,“打水仗”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512年,吴国以水灌城攻灭徐国的史实。在南北朝时,双方更是大打“水仗”。大的水仗就有16次,最有名的就是梁武帝萧衍在淮河上修建拦河大坝浮山堰企图攻魏的故事。 * 当时南梁与北魏国势相若,东部国界在淮河流域一带。为争夺对淮河流域的控制权,经常发生剧烈的战争。后来,北魏占据淮河中游的军事重镇寿阳城(今安徽寿县),梁兵久攻不下。一名投降梁朝的魏国将领王足,向梁武帝提出一个水淹寿阳城的计策,即:在今江苏省泅洪县的浮山峡口,拦淮河筑坝,抬高水位,回水400里,直达寿阳城,寿阳便可不攻自破。这位吃斋念佛的梁武帝居然会采纳降将的建议,派科学家祖暅(祖冲之的孙子)和水利官员陈承伯去浮山一带查勘,看看是否可行。 * 祖暅带领人马实地查勘后,认为从地形上看,在浮山峡筑堰确实有利。因为淮河地区一马平川,寿阳城离此虽远在200公里以外,但高程相差不到3丈(约7米),筑成浮山堰,大水不仅可回淹寿阳,还可淹没大批魏国国土。但浮山峡一带地基多为沙土,不宜建大坝,用现代话讲是:地形有利,地质不行。但梁武帝不听劝告,一意孤行,命令康绚 主持在浮山峡筑坝堵水,以倒灌上游的寿阳城,逼魏军弃城撤退。 * 工程自天监十三年(公元514年)冬开工,发动士兵、民工达20万人,南起浮山、北至石山,两岸同时向河中进筑。第二年4月大堰快要合拢时,由于汛期到来,淮水迅速上涨,堰体即溃决了。人们传说淮河中有蛟龙,要用铁器投入水中驱蛟辟邪。于是向河中抛掷了几千万斤铁器,大至铁锚,小至锄锹,但合拢堰体仍未成功。最后到处伐木,制作了大量方井形填石木笼,趁枯水季节深入龙口,经过两年多努力,终于在天监十五年(公元516年)4月,截流成功。 * 据记载,整个浮山堰工程包括一堰一湫(溢洪道),堰长9里,底宽140丈(约336米),顶宽45丈(约108米),高20丈(约48米),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座大坝,蓄水量可超过100亿立米,淹没面积达数千平方公里,堪称大观。另外,在堰顶上下游两侧各筑了一道子堤,子堤上还种了杞柳。对于特别长的堰堤来说,设子堤可以节省大量填方,栽杞柳可以防护堤岸,上游子堤还有防浪作用。这是我国坝工建设中关于防浪墙的最早记载。 * 坝蓄水以后,上游几百里一片汪洋,大片北魏国土被淹,寿阳城被围困。但同年8月,淮河流域发生大水,淮河干流水位暴涨,浮山堰溢洪道泄水不及,大坝溃决,100多亿立方米的淮河水直冲下游平原地区,声若响雷,150公里以外都能听见,致使下游广大

文档评论(0)

liwenhua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