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抚琴弦的吟咏——试论周劭馨文学批评.docVIP

轻抚琴弦的吟咏——试论周劭馨文学批评.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轻抚琴弦的吟咏——试论周劭馨文学批评

论文摘要:周劭馨在数十年的文学评论中,坚持理论和文采的良性互动,对中国文化审美现象的双向探讨,对青年作者的热情关怀。   论文关键词:文学评论 治学和为人 理论和文采   早就听过不少前辈、师友一再提及周劭馨治学的严谨和为人的谦逊。果然,想进一步了解他为江西文学所作的贡献时,他总是摇摇头一再转向别的话题。“早年省作协评论组的‘十八棵青松’确实为本省作家作品做了很多的鼓吹工作,但本人作为一名业余评论工作者,出力不多,大量工作并卓见功效的是其他同志。”每次谈话,周劭馨都坚持这么说。   一、理论和文采的良性互动。文学评论既要有理性的分析,更要有一场感情的主体投入   “神奇的西双版纳,是一首朦胧的诗,是一个美丽的梦。在这个遥远地方发生的故事,我所感受到的情调,颇类于金小风演唱《月光下的风尾竹》,但又多了几分哀怨,几分惆怅。也许它到底只是一种心灵外化的比兴,重要的是,郭国甫创作《梦回南国》,决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恰恰是‘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样的文字你肯定会当作一篇精美的散文来面对。而这样的文字又的确属于评论,是对郭国甫的小说《梦回南国》的评论。   ——这便是周劭馨文学批评的一个显著风格。   从事文学评论工作数十年里,周劭馨始终坚持“论”与“文”的紧密结合。文学评论要评中有论,评的质量高低也取决于论,因此文学评论要恪守自身的学术品格。评论更重要的是总结创作规律,引导创作的发展和提高,单纯地为作家推销作品而服务是不够的,还应有学术建树、学术个性。另一方面,文学评论也是文学,因此也要有文采,在文学鉴赏的基础上,有评论者主观的感受,有一场感情的投入。   刘志阳的小说《蛞蝓》,向读者展示的是一个爱情的悲剧故事。周劭馨对文本进行分析之后,他的心情不禁忧郁起来,“读这篇作品的时候,总感到它是那样的阴郁,我的心仿佛浸饱了雨水,显得特别地沉重,浑身的毛孔都像被雨水沾住很不自在。那幢闹鬼的房子浮沉着,摇动着,却依然显现在黄昏的细雨中,而且即将又有另一个女人要搬进去,而我是多么希望它能轰然倒下!”   在分析陈蔚文的小说时,周劭馨文采飞扬的批评风格显得更为突出。他写到,“陈蔚文的小说恰似一匹质地优良的嫩绿色丝绸,它在微风中展开,漾起一圈圈涟漪,纯净,柔软,生动,像一首优美的散文诗。但她有的小说也颇呈异彩,既保留了这种一贯风格,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成色。《1818年的围屋与爱情》就使你感觉到,它似乎粗糙一些,驳杂一些,但却有了一种格外的充实。尽管那个商人和歌妓的爱情,在极困顿极无奈的境遇中仍然纯净如雪,但围绕他们弥散开来的历史沧桑和世俗偏见的云烟,却使它成了一个时代的叙事。我是很看好这篇小说的,因为它预示着一种境界的开拓。”   显然,由于评论者的主体参与,使得这些文字荡漾起来,我们随着评论者的悲喜而悲喜。待我们心情平静之后,不由萌生出要去读读小说的欲望。在这里,评论与文本的关系由客观、冷静的评述而变得无限亲和、灵动起来。   周劭罄还是江西诗坛六七十年代的代表人物之一,而后转入评论的。出于对诗歌评论的偏爱,我从上世纪80年代的《星火》中查阅到周劭馨两篇对江西诗歌的评沦。《时代风涛的心灵回声》是对新时期江西诗坛状况的描述,还有一篇——《队伍来到了开阔地》是评述《谷雨文学创作丛书·诗歌集》的。两篇评论洋洋洒洒,娓娓道来,既鞭辟人里,又深入浅出,饱含着一位评论家对江西诗歌的切切关怀之情。在周劭馨的诸多评论中,娴熟驾驭语言的能力自然不说,你总能感受到一股压抑不住的激情喷薄而出。有时他干脆把评论当作散文来写,如《他心中有一块圣地——评俞林长篇小说在青山那边》、《又回到旧时庭院——对(梦回南国)的一些感悟》、《秋山柿于红——黑眼睛天使的感悟》等等莫不如此,你看连题目都是散文化了。   二、中国文化审美现象的双向探讨。对审美现象进行文化的考察,进行学术研究的一次开拓   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文化史研究在我国逐渐受到重视。之后,比较哲学、比较文学、比较诗学等都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周劭馨历经数年,从审美文化着手,在综合美学、文艺学、文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对中国审美文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周劭馨认为,审美文化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新的学科,和其他传统的和新兴的学问一样,都是为了掌握世界,因此它完全可以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向进行深人研究。1992年底,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推出他的专著《中国审美文化》,12章20万字的论述,就是他苦心经营的成果。   周劭馨对中国普遍的文化与审美现象,进行了双向探讨。一方面,他阐述中国的整体文化观念如何统领、影响审美意识,后者又如何表现出中国艺术的独特个性,另一方面,他从中国艺术的特征人手,探讨中国审美意识的独特性及其文化底蕴。进而揭示中国整体观念文化的民族个性及其对艺术的渗透和影响。   在完整的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