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电脑和科技生活新未来
1-1 電腦的硬體組成 1-2 電腦發展史 1-3 電腦的分類 1-4 可攜式個人電腦 1-1 電腦的硬體組成 1-2 電腦發展史 1-3 電腦的分類 1-4 可攜式個人電腦 1-1 電腦的硬體組成 1-2 電腦發展史 1-3 電腦的分類 1-4 可攜式個人電腦 1-1 電腦的硬體組成 1-2 電腦發展史 1-3 電腦的分類 1-4 可攜式個人電腦 第1章電腦與科技生活新未來 電腦的硬體組成 電腦發展史 電腦的分類 可攜式個人電腦 輸入單元 輸入單元(Input Unit)是提供外界資料或訊息給電腦處理的設備,都可以稱為輸入單元。 包含有滑鼠、鍵盤、麥克風、數位板、掃瞄器等設備。 例如透過鍵盤敲入字元(token)、滑鼠指出與選取指令或利用掃描器來掃描相片與文件到電腦中。 算術/邏輯單元 算術/邏輯單元(Arithmetic/Logic Unit)是負責電腦內部各種算術運算(例如四則運算)與邏輯運算(例如AND、OR、NOT)的執行。 控制單元 它的工作包含了程式輸入或輸出、資料由輔助記憶體傳送到主記憶體、算術與邏輯運算單元的控制等。 電腦中的「控制單元」與「算術與邏輯運算單元」,就是我們俗稱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單元)。 CPU的角色就像電腦的大腦一般,是用來組織並執行來自使用者或軟體的指令,也算是電腦中真正將資料轉換成資訊的硬體單元。 記憶單元 區分為「主記憶體」與「輔助記憶體」兩種,主要是儲存由輸入單元輸入且尚未處理的資料或經由CPU處理過且尚未輸出的資訊。 「主記憶體」負責暫存處理過程中的程式與資料,其資料傳輸速度快,但容量較小。 「輔助記憶體」則適合用來暫存大量的資料,其傳輸速度較慢,不過價格便宜。 例如隨機存取記憶體(RAM)及可規劃唯讀記憶體(EPROM),便是屬於輔助記憶體。 輸出單元 輸出單元(Output Unit)是負責將資料由記憶單元傳送到輸出單元,重要的輸出單元包含螢幕(顯示器)、印表機、喇叭等輸出設備。 輸入的資料經由電腦的處理後,變成了文字、數字、圖形、影像或聲音等。 例如透過螢幕可輸出五顏六色的多媒體效果,而印表機則可按操作者的想法列印出專業的報表。 第一代電腦(1951-1958)真空管時代 真空管能充當開關方式,在開(on)與關(of)f間切換,比起機械式操作可快上許多。 缺點則是相當耗電,真空管每個小時要消耗二仟瓦電力,使用電腦如烤箱一般,幾乎每15分鐘燒壞一支,使用與修護非常不方便。 再加上這個時候所使用的電腦語言是採用0與1組合而成的機器語言,編寫上相當複雜難懂。 第一代電腦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維修真空管或程式除錯中渡過。 真空管外觀圖 ENIAC 電腦外觀圖 到了西元1946 年,美國賓州大學教授J. Presper Eckert 與 John W. Mauchly 合作完成了 堪稱人類第一部電腦ENIAC(Electronic NumericlIntegrator andCalculator),用來計算飛彈彈道。 第二代電腦(1959-1964)電晶體時代 電晶體和真空管的本質相同,能做相同的事情,比方說控制電流等等,與真空管相比,大小只有二十分之一。 耗電量也小,不容易產生過熱的問題,所以使用電晶體架構的第二代電腦,可靠性大幅提升。 所謂微處理器就是指中央處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簡稱為CPU),例如從早期的 8088 CPU至今天的奔騰(pentium)級CPU電腦,都是微處理器電腦。 第三代電腦(1965-1970)積體電路時代 積體電路就是IC,將電路元件,如電阻、二極體、電晶體等濃縮在一個矽晶片上,內部包含了數百個電子原件,構成一個完整的電子電路。 IC的最大好處是體積更小、成本低、穩定性高,速度更幾乎快到以十億分之一秒為單位。 積體電路的發明也導致現代微處理器的誕生,對於發展愈來愈小的電腦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第四代電腦(1971-2000)微處理器時代 隨著電子工業技術的不斷進步,原本積體電晶演變到後來的超大型積體電路(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ed, VLSI)。 這一片積體電路晶片可裝進上萬個電子原件,體積比第一代電腦小了數百倍,計算速度也提升到以「微微秒」(10-12秒)為單位。 到了1971年,英特爾公司首次宣布單片4位微處理器4004 試製成功,正式開啟了微處理器與個人電腦蓬勃發展的新時代。 286微處理器 載自/385/8083885_4.shtml 積體電路種類 晶片上所含電子元件總數 小型積體電路(SSI) 10~100 中型積體電路(MSI) 100~1000 大型積體電路(LSI) 1000~10000 超大型積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