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A硕士 中俄贸易结构失衡原因及对策
国际贸易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中俄贸易结构失衡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姓 名 指导教授 年 级 2006级 学科专业 国际贸易学 研究方向 中俄贸易与经济技术合作研究 论文题目 中俄贸易结构失衡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中俄贸易结构失衡的原因及对策
第1章、绪论
第2章、中俄贸易结构的相关理论基础
2.1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起源于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斯密从劳动产品财富论出发,以地域分工为基础,创立了绝对优势理论。在斯密看来,社会各经济主体按自己的特长实施分工。进行专业化生产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品种和产量,在通过市场相互交换可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斯密主张每个国家都按照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交换,这样对所有的国家都有利。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突破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性,李嘉图从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出发,认为即使一国在各种商品生产上都处于劣势,而另一国在各种商品生产上都处于优势,两国仍然可以生产和出口那些比较优势最大的基础产品,进口比较劣势最大的产品,并从中得到收益。李嘉图的相对成本论扩展了国际贸易的基础,同时也说明了任何国家只要按照比较优势生产、交换都能受益。但是,和绝对成本理论一样,李嘉图的相对成本论中,劳动仍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是比较优势理论的唯一基础。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俄林提出了要素享赋论(H-O理论),认为比较优势产生的根源在于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要素的相对禀赋不同。各国应该生产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产品,同时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生产要素的产品。在H-O理论中,劳动不再是唯一的投入,资本、土地也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各国资源禀赋不同的情况下,各种生产要素组合和投入的相对价格构成了各国的比较优势。
从逻辑上看,静态比较优势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假设和前提下的,而该理论根据已经成立的假设条件和现实的情况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放弃有些假设条件就会从根本上动摇该理论的正确性。从方法论上看,静态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方法僵硬,看不到时间的因素,看不到动态的影子了,因此说它是建立在机械的方法论上的,只是考察了各国资源禀赋的现状,没有考虑到资源禀赋可能的变化,以及在该变化下可能出现的结果,更没有考虑各国政府在现有的资源禀赋状况下如何规划的问题。从指导实践的角度看,静态比较优势理论不具备自动赶超的意义,每个国家不仅要和过去进行纵向比较,更应该和世界其他发达国家进行横向比较。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比过去有了多大的进步,更重要的是要实现赶超,要看是否取得了比发达国家更快的发展速度,要看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是不是在缩小。
我们知道,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 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几乎同时发表了关于规模经济、不完全条件下的国际贸易论文,他们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果出发,比较合理的解释了产业内贸易的原因。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在90年代进一步论证了在研发方面处于比较劣势的国家对研发提供补贴的重要意义。瑞丁在90年代末用动态分析的方法,用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对比较优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证。虽然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也存在缺陷,比如以完全的专业化为基础,对产生动态利益的可能性和条件分析的不够全面,但是总的来说,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制定贸易发展战略还是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
20世纪90年代初,迈克尔·波特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革命性的提出了竞争优势的概念。波特认为自然资源的禀赋差异是潜在的比较优势,表现的是各国在资源禀赋上的有利地位;而竞争优势才是各国在国际贸易格局中的现实态势,它是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多种要素综合作用的共同结果。用于比较优势未必就有竞争优势,只有获得竞争优势才能最终实现国际分工利益。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为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2.2 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Hlieck scher)和俄林(Bertil Ohlin)提出,后经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等人不断加以完善。该学说认为区际贸易和分工协作的首要条件是各项商品由于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能在某一地区比其他地区更经济地生产出来,根据这些商品所含生产要素程度种类不同,可把各类商品大致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等类别,不同区域间的贸易流向以要素禀赋的密度为中心,向稀缺要素地区倾斜,由此形成最佳的区域分工协作格局。
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K/L)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反过来,其它国家则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的国家。
在封闭的条件下,两国要素禀赋的差异将引起生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