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物探法在内蒙古某银金矿勘查中应用
物探法在内蒙古某银金矿勘查中应用
摘要 物探方法在银金矿勘查中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够探查与金矿(床)在空间上紧密联系的控矿地质情况,从而有利于缩小找矿靶区,提高找矿命中率。内蒙古某银金矿床位于内蒙古东部赤峰市郊区,为一中型矿床。目前,老矿区资源储量形势比较严峻,因此,总结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控矿因素,对于扩大外围及深部找矿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物探法;银金矿床;勘查
中图分类号P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80-0114-02
近年来随着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仪器设备以及资料处理的长足进步,一些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应用于隐伏金矿的预测中,取得了理想的找矿效果。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较多,每种方法在隐伏金矿预测方面各有侧重。一般在普查阶段选择最有效的一种或两种方法,在找矿勘探阶段需要选择两种或更多的地球物理方法,或者以一种方法为主,配合其他方法,以利于综合分析解释。
1 地质概况
该银金矿床位于华北地台北缘隆起带(内蒙地轴)与内蒙华力西晚期褶皱带的衔接部位。处于赤峰一开原东四向深断裂的北侧,牛圈子一宫地北东向燕山期构造一岩浆活动带的北端。基底地层为太古界建平群,主要岩性有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斜长角闪片麻岩、混合岩及少量大理岩、石英岩;褶皱带地层为石炭一二叠系海陆交替相碎屑岩一火山喷发岩;盖层为侏罗系陆相碎屑岩一中酸性火山岩建造。燕山期本区经历了活化阶段,构造一岩浆活动剧烈,构造活动表现为断块的显著差异升降为特征,形成隆起的凹陷,于是在大面积的侏罗系火山岩盆地中或其边缘出露太古界或古生界。同时受砖底东西向断裂与牛阁子一官地北东向断裂带交叉部位制约,陆相中酸性一酸性一碱性浅成一超浅成岩体呈北东向“串珠状”分布。岩浆活动以富含Na2O+K2O的花岗质岩浆侵入为特征,伴随岩浆活动形成不同热液型Au、Ag、Pb,Zu、Cu,Mo等内生金届矿床(化)。金、银主要来自基底矿源层,其次为侏罗系火山岩。
2 矿区地质与物探工作内容
矿区内出露的地层为石炭一二叠系海相火山喷出岩及其碎屑岩类,主要岩性有安山岩、安山质火山角砾岩、凝灰岩等,是有利的围岩条件。矿区为一火山穹窿构造,其空间分布范围受边缘断裂控制,平面上大致呈椭圆状,内部由流纹斑岩,隐爆角砾岩、闪长岩等组成,周围边缘由安山岩、安山质火山角砾岩、闪长岩(西部)组成,次级构造为岩体与围岩接触带,裂隙型隐爆角砾岩体构造、断裂构造,尤其是北西向断裂特别发育,是极有利的控矿构造。该组断裂、裂隙集中于矿区中部,属于张性兼张扭性,均为石英脉充填,成矿期、成矿后有活动。
矿石成分复杂,矿石中脉石矿物含量占90.84%,金属矿物占9.16%,银金矿物微量。本次工作为地质普查,工作内容包括:1)1:5千高精度磁测面积性测量3.0km2,线距50m,点距20m,异常地段加密为10m;2)1:5千激电中梯电法面积性测量3.0km2,线距50m,点距20m,与磁法工作同点位。
3 物探异常描述和推断
3.1 物探异常区
根据面积性工作成果,测区内划分高磁异常区两个,高极化异常区三个,高阻异常区三个。整体体现为三高(高磁、高阻、高极化)异常形态,大致范围近乎吻合;同时,异常区基本分布于地表可见矿化体的出露部位,异常范围大于矿化范围,可见测区内存在隐伏矿化体的可能性很高。物探异常区如图1所示。
3.2 电法异常解释
中部高极化、高阻异常区幅值最高,形态完整,呈团块状,异常长600m,宽400m,中心视极化率最大值ηs=8.4%。结合地表地质工作,该区域内与Ⅱ矿脉位置相对应,并存在大量细碎硅化、蚀变带。该区域内地表多裸露破碎、碎屑岩,因此视电阻率幅值较高。该异常区域面积广大,与地表见矿情况略有出入,因此推断在此区域深部存在未知极化异常体。
北部高极化、高阻异常区较为连续,呈条带状,整体处于Ⅲ、Ⅳ矿脉群之间。由于该区域内矿体、蚀变带走向多变,同时,区内岩性交替出现,接触带丰富,因此异常分布范围较广。
南部高极化区幅值较低,由数个串珠异常组成,视电阻率无明显显示;根据地表Ⅴ号矿脉的分布和测线布置方向,初步确定其为Ⅴ号矿脉的异常显示。
3.3 磁法异常解释
磁法异常结果如图2所示。根据磁测ΔT等值线平面图磁异常展布特点,可以看出:区内磁异常明显,以正异常为主,高磁异常主要集中在矿区北部。
北部磁异常位于220线至350线,长度1 300m,宽度500m,规模比较大,走向近似东西向,正负异常比较明显。负异常极值位于295线200点,异常值ΔT为-1538.4nT;正异常极值位于235线294点,异常值ΔT为6000.3nT,但异常往北部还有一定延伸,负异常没有完全封闭。该异常向上延拓200米之后,磁异常仍然存在,说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