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获奖专业户”痴迷人生.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个“获奖专业户”痴迷人生

一个“获奖专业户”痴迷人生   50岁的杜伟新已经记不清自己具体得了多少奖了,只能模糊地记起,全国性的奖项有130多个,如果加上其他杂牌奖,至少在200个以上。17年省吃俭用,杜伟新花在各种获奖证书上的钱有10多万元,几乎倾尽毕生积蓄。   抛开真伪不谈,杜伟新获得这些证书,分量还是相当惊人的。如2009年他曾获得世界教科文组织颁发的首届世界民间文艺最高奖“和平鸽”金奖;2010年6月,他获得由中国散文学会等7家机构评出的“中国时代卓越人物”称号;2008年10月,他获得世界华人企业家协会等4家机构评出的“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突出贡献人物”荣誉称号;2010年4月,他还被世界华人交流协会授予“国际杰出专家”和“荣誉博士”称号。   在杜伟新眼中,这些奖都不能算是花钱买的,只算是合理支付工本费。“有时人家通知我获奖了,要我交证书工本费,我好意思不交吗?有时还要买书,这些书都是限量版的,既然都获奖了,总不能不买吧?”杜伟新说。   杜伟新翻开一本比砖头还厚的由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中华百年人物篇·现代卷》说,当初自己收到通知,说只要交258元就能入选,所以二话没说,交了钱,对方也寄了书,所以他觉得自己没吃亏。2011年12月,他又收到“获奖”通知,说只要交1000元购买4本《世界艺术通史》,他的名字就能载入该书,于是,他交了1000元,4本书足足有15斤重。而最近,杜伟新又“中奖”了,有杂志社给他发文说,只要交2600元,就能印出1000本专门介绍他的《中国艺术名家》。“12页,1000本,才2600元,一本才2.60元,一本书都是关于我个人的介绍。”杜伟新眼神中泛着亮光。记者注意到,他口中所谓的“书”只是一本6张纸的宣传册,2.60元/本。   而最为昂贵的一次“获奖”则是由《文化》月刊编辑部发起的《艺术大家当代书画九人集》,总费用为5000元,只要交钱就能入选并获赠50本样书。杜伟新说,这一次,他实在是没钱了,所以就没参加。   从1995年开始“获奖”,这位朴素的乡村教师一共用于各类“获奖”的花费超过10多万元。杜伟新说,这些支出占了他全部收入的一半以上,除了吃饭、抽烟和为母亲治病,他几乎把所有的钱??用在了获奖上。“如今我担任的社会职务有100多个,包括馆长、院长、名誉教授。”杜伟新对自己所取得的“成就”还是充满自豪。   肇庆市德庆县德城镇大桥乡三中队12号,是国内各种获奖通知寄给杜伟新的地址。为什么国内各种“大奖”总是能找上杜伟新,邻居们很疑惑。杜伟新对此的解释是,自己名气大,是在广东有一定知名度的诗人。   1962年,杜伟新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早在上高中时期,他就迷恋写诗。   1988年,杜伟新从肇庆西江学院物理系毕业,最终选择回老家德庆县当一名中学教师。杜伟新的父亲大为火光,当时大专生还比较吃香,父亲原本准备让他考个公务员。   杜伟新的教师生涯第一站是德庆县石角中学。但很快,学校就发现,这个年轻人的心思不在教物理上,他更像一名“文艺青年”。在学生们看来,杜伟新也不是个好老师,讲课天南海北,学生们听着也是云里雾里。   1995年,杜伟新从石角中学调到了新圩中学。据他介绍,这是因为和学校领导结下了仇。1994年,他的诗歌在北京一家杂志上发表,对方邀请他去参加一个研讨会,但学校不同意他去。后来,他直接找到了德庆县委书记、县长。县领导发话,要求学校先替他垫付相关费用。最终,杜伟新去北京开研讨会了,但与学校的梁子也从此结下。1995年,学校以其教学成绩不合格为由,申请教育部门将其调离。   但在任教的第二所中学,杜伟新对诗歌如痴如狂。此后10多年间,他先后在《人民日报》、《星星诗刊》、《西江日报》等报刊发表了700多首诗歌。1997年,他还加入广东省作协。他的“获奖”生涯也从此拉开。   1995年,杜伟新的一篇诗作被国内某刊物“相中”,需要交200元钱才能获得证书。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各种获奖证书像一个巨大的漩涡将杜伟新卷了进去,各种“获奖通知”雪片般飞来,但都有一个共同点:交钱就有奖。当然,“获奖”的外衣是不同的,有些说是聘请他担任终身馆长,需一次性缴纳会费780元;有说是作品入围,需缴纳订书费2000元;有说是他获得多个机构联合评选的“杰出专家”、“荣誉博士”,需缴纳证书工本费200元。对于这些奖项,杜伟新一一“笑纳”。   随后的10多年时间里,杜伟新不厌其烦地寻找机会,以高亢的嗓音向他的观众开启冗长的演讲,内容是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和获得的各种奖项。他的学生们自然也是观众之一。   然而,屡屡“获奖”的代价也是沉重的。10多年间获奖花费的这10多万元,几乎是他毕生的积蓄。由于没钱买房,至今他已在岳父母家住了20多年。他和妻子的卧室中除了陈旧的木床、书柜和书桌外,就剩下堆积如山的书籍和证书、奖杯了。由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