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竺 陈赛娟师出同门院士伉俪.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陈竺 陈赛娟师出同门院士伉俪

陈竺 陈赛娟师出同门院士伉俪   卫生部部长陈竺有着从知青到科学家的一段传奇经历,他的夫人陈赛娟院士同样在白血病领域作出了很大贡献,被称为“中国最美丽女院士”。夫妻俩师出同门,是业界令人羡慕的院士伉俪。      自强不息 人生路上巧相遇      陈竺的父亲陈家伦、母亲许曼音,都是上海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的教授,也是我国知名的内分泌专家。但陈竺的医学事业却是从赣南信丰县山香村开始的。1970年,未满17岁的陈竺插队落户到这里,一呆就是6年。每天收工后,陈竺点着煤油灯看医学书到深夜,天不亮他就赶在出工前读英语。他坚持从每月7元的生活费里抠出来1元买一本英文的《中国建设》杂志,把有关医学的报道翻译出来,寄给父亲,由父亲修改好后再寄回来。1974年,21岁的陈竺成为一名赤脚医生,1975年他被推荐进了江西省上饶卫生学校学习。1978年,他以专业考分第一名的成绩,成为我国著名血液病学专家、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教授王振义的硕士研究生。   1968年,17岁的陈赛娟被迫中断学业,成了一名纺织女工。那时她每天在上班路经上海第二医学院时,心中常常升起一份期待:“将来能够当个医生为病人治病该有多好啊!   1972年,梦想成真。陈赛娟被推荐进入上海第二医学院,毕业后在瑞金医院当内科医生。1978年,她成为“文革”后的第一批研究生,还结识了未来的伴侣――同门师兄陈竺。      学海无涯 大家庭其乐融融      当年,陈竺和陈赛娟在一起上课、做实验。1983年3月,知根知底的老同学终于把双手牵到了一起。当婆婆许曼音知道儿子陈竺的恋爱对象是陈赛娟时,她说:“早就听说她是个孝敬父母、爱好读书的人,而且还是二医掷铅球的运动员,我为儿子感到庆幸。”陈赛娟嫁到陈竺家,大家没有感到丝毫生疏,好像原来就是一家人。   陈竺家有个传统习惯,白天上班,晚饭前后在一张长桌子边看完电视新闻,大家聊天,无所不谈,相互沟通,其乐融融。晚上9点钟一到,全家个个都“转战”到一盏盏小台灯下,看书、写文章、备课……互不干扰,各人按时就寝。   两代人也常常一起研究、探讨,有时还互不相让,???得面红耳赤。家长在争执中发现孩子们长大了、思想成熟了。孩子们也在互不相让中学到了许多。公公陈家伦和婆婆许曼音经常说,自己的三个孩子和媳妇、女婿平时好得就像亲兄弟、亲姐妹一样,可是对于自己的事业、工作却认真得不容半点虚假,有时为维护认定的理儿不依不饶,常常需要他们进行公正的评判。      永不停歇 科学之美共探索      1984年,陈竺凭着优异的专业成绩和掌握英语、法语两门外语的优势,来到巴黎圣?路易医院血液中心实验室。1986年1月,陈赛娟狠心抛下不到两岁的儿子,也来到陈竺在法国学习、工作的研究所,攻读细胞遗传学博士学位。   陈赛娟接手了一个高深的细胞遗传学课题,攻了整整半年,未见一丝成功的曙光。陈竺前来助战,此后整整两年中,中心的人都知道,“半夜还亮着灯的实验室,一定是陈的”。甚至连实验大楼的大门钥匙,都由陈竺夫妻掌管,因为他们来得太早,走得太晚。当夫妇俩在新课题上大有进展的时候,导师却让陈赛娟把它交给一位新来的、自命不凡的美国人。但陈竺夫妇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开始了又一轮“地下工作”。半年后,美国人一无所获,而陈竺夫妇俩合作发表了6篇论文,在白血病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取得了被誉为“突破性的成果”。   他们的研究成果使同行们咂舌,法国导师欣喜之余恳请陈竺和陈赛娟留在巴黎。可是,陈竺、陈赛娟决心要把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奉献给自己的祖国。1989年7月4日,夫妇俩毅然回到了培养他们成才的土地,回到对他们寄予厚望的瑞金医院。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在临床医院里建一个基础研究实验室谈何容易!陈竺曾经像“流浪汉一样”骑着自行车运送“贵重娇嫩”的标本,陈赛娟更是心疼得看着国外带回来的试剂因没有低温冰箱而报废。幸而在老师王振义和各界的无私帮助下,陈竺、陈赛娟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建成了系统的白血病标本库、细胞遗传学实验室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他们在治疗白血病等恶性肿瘤的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      关爱无声 苦辣酸甜齐分担      事业与家庭两全其美并不容易。无论是事业还是生活,夫妻俩都保持着自己的风格与相互的宽容。由于他们研究的领域很接近,但想法却是经常不一致,实验室里的争论往往会带回到家里。有一阵子,为了保证在家里有片刻的放松,他们只好约法三章:在家不准争论科研上的事。可最后夫妻俩发现只有以包容的胸怀看待学术上的分歧,放下争执,用数据和结论审视自己的观点,才能让他们更加充满同进退的激情。   有一次陈赛娟向陈竺报喜:血癌细胞发现了一个染色体新的畸变,陈竺听后竟满腹怀疑:“你搞错了吧,从没见到文献上有此报道。”陈赛娟说:“我相信自己的眼睛。”陈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