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的困境——从休谟的因果性问题谈起.DOC

认识论的困境——从休谟的因果性问题谈起.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认识论的困境——从休谟的因果性问题谈起

認識論的困境——從休謨的“因果性”問題談起 “因果性”概念 ???? ????因果性問題是近代哲學的一個重要命題,“因果性”這一概念也是近代以來才出現的哲學觀念。雖然亞里士多得早就提出了關於事物運動變化的“四因說”,但古希臘人的“原因”概念並不同于本文所探討的“因果性”概念,在亞里士多得的《物理學》中,“原因”並不與“結果”相對應,而是與“爲什麽”相對應:“質料因”解答“事物爲什麽在運動中繼續存在”的問題;“形式因”解答“事物爲什麽會以一種特定的方式運動”的問題;“動力因”解答“事物爲什麽會開始或停止運動”的問題;“目的因”解答“事物爲什麽要運動”的問題。(註1Reason,而不是Causation。 ????《牛津哲學辭典》對“因果性”的定義是:“Causation is the relation between two events that holds when, given that one occurs, it produces, or brings forth, or determines, or necessitates the second.”哲學家們不外乎從兩個層面探討因果性的問題:一是形而上學的層面,一是認識論的層面。如果因果關係被看成是外在世界所固有的客觀聯繫,它就屬於形而上學的範疇,斯賓諾莎、萊布尼茲等唯理論的哲學家大多在這個意義上來論述因果關係;如果只從經驗、認識和信念等角度來界定因果關係,它則屬於認識論的範疇,休謨、康得,尤其是現代的哲學家基本上是在認識論的層面探討因果性問題,分析哲學(從邏輯經驗主義到邏輯實用主義,如奎因)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而休謨則是後一傳統的偉大的開創者,——因果性問題也被稱作“休謨問題”,正如本文下面將要表明的,休謨認爲因果關係的基礎不過是習慣性的聯想,並針對有關“因果性”的形而上學證明進行了批判性的考察,給予了致命性的詰難,從那以後,哲學家們很難越過認識論的維度去研究因果性問題。 ???? ????休謨的“因果性”問題 ???? ????在休謨看來,有七種不同的哲學關係,即類似(resemblance)、數量或數目的比例(proportion in quantity or number)、任何性質的程度(degrees in any quality)、相反(contrariety)、同一(identity)、時空關係(relations of time and place)、因果關係(causation)。這些關係又可以分爲兩類:前四種關係完全取決於觀念自身,屬於分析的範疇;後三種可以不經過觀念的任何變化而變化,需要借助其他的經驗才能確立,屬於綜合的範疇。(註2) 休謨在《人性論》中用了大量篇幅重點考察了因果關係,認爲這是經驗知識的基礎。休謨認爲,任何事實之間的類似法則性的連結都可稱爲因果連結。需要指出的是,休謨在一種比今天更爲寬泛的意義上使用“因果關係”這個概念,它並沒有像現代的哲學家那樣嚴格區分因果關係法則和函數法則以及統計法則,或區分原因和結果直接相關的事件和有一個共同原因而引起種種結果的相關事件,(註3 ????當時的人們普遍認爲,因果關係主要包括三個因素:空間上的接近(contiguity)、時間上的先後延續(succession)以及必然性的聯繫(necessary connexion)。休謨通過細緻的分析,認爲“必然聯繫”這一因素是缺乏根據的。休謨提出了兩個問題來質疑因果關係的必然性:“第一,我們有什麽理由說,每一個開始存在的事物必然有一個原因呢?第二,我們爲什麽斷言,那樣一些的特定原因必然要有那樣一些的特定結果呢?因果推理的本性如何,我們對這種推論所懷的信念的本性又是如何?” (註4) ????首先,休謨考察了第一個問題。休謨反駁了當時流行的幾種關於“一切事物都必然有其原因”的形而上學論證,認爲這些證明既無直觀(intuition)的確定性,也無解證(demonstration)的確定性,因爲歸根到底,“原因”(cause)觀念和“存在的開始”(beginning of existence)觀念完全可以分離開來而不導致邏輯矛盾。在休謨看來,在理性的範圍內證實(或證僞)形而上學意義上的因果關係是不可能的,因爲這超出了人類的認知能力,“外界物件之間的結合原則是不可理解的”,“經驗永遠不能使我們洞察物件的內在結構和作用原則”。(註5 ????然後,休謨詳細探討了第二個問題。休謨認爲,通過對因果關係的經驗考察,我們只能發現一種“恒常連結”(constant conjunction)的關係,而發現不了什麽必然聯繫。如果我們反復知覺到兩個觀念相繼出現,久而久之就會把先發生的觀念稱爲原因,把後出現的觀念就稱爲結果,這種在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聯想而形成的恒常連結的關係,就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