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2章 计算机网络低层协议.ppt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2章 计算机网络低层协议.ppt

  1. 1、本文档共15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2章 计算机网络低层协议

第二章 计算机网络低层协议 计算机网络上主要使用哪些协议? 计算机网络是如何工作的? 2.1 物理层 2.2 数据链路层 2.3 面向比特的链路控制规程(HDLC) 2.4 网络层 2.5 拥塞控制 本节主要内容      2.1.1 物理层的基本概念      2.1.2 物理层下的传输媒体      2.1.3 物理层协议举例 物理层研究的是怎样才能在连接各种计算机的传输媒体上传输数据的比特流,而不是指连接计算机的具体物理设备或具体的传输媒体。 物理层协议主要解决的是主机、工作站等数据终端设备与通信线路上的通信设备之间的接口问题。 ? 机械特性:指明接口所用接线器的形状和尺寸、引脚数目和排列方式,定义接插及锁紧方式等。 ? 电气特性:指明在接口电缆的线路上出现的电压、电流等范围。 ? 功能特性:指明某条线上出现的某一电平的电压信号表示何种意义,通信过程中完成何种功能。 ? 规程特性:指明对于不同功能的各种可能事件的出现顺序,是功能事件时序的描述。 双绞线电缆概述 (a) Category 3 UTP. (b) Category 5 UTP. 4对UTP电缆的4对线具有不同的颜色标记,每个线对都有两根导线。其中一根导线的颜色为线对的颜色加一个白色条纹,另一根导线的颜色是白色底色加线对颜色的条纹。 相关图片 (3)连通性 光纤最普遍的连接方式是点—点方式,但是在某些实验系统中,也可以采用多点连接方法。 (4)地理范围 光纤信号衰减极小,它可以在6km~8km的距离内,在不使用中继器的情况下,实现高速率的数据传输。 (5)抗干扰性 光纤不受外界电磁干扰与噪声的影响,能在长距离、高速率的传输中保持低误码率。 (6)价格 目前,光纤价格高于同轴电缆与双绞线。 4、红外传输 不能有阻断 地面微波接力 在物理线路昂贵或地理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适用; 通过地球表面的大气传播,易受到建筑物或天气的影响; 两个地面站之间传送,距离为50 ~ 100 km; 6、激光通信 工作频率范围1014Hz-1015Hz 卫星通信 优点: 通信距离远,在电波覆盖范围内,任何一处都可以通信,且通信费用与通信距离无关。 受陆地灾害影响小,可靠性高; 易于实现广播通信和多址通信; 缺点: 通信费用高,延时较大; 10GHZ以上衰减较大; 易受太阳噪声的干扰; 地球同步卫星 从技术角度上讲,只要在地球赤道上空的同步轨道上,等距离地放置三颗相隔120度的卫星,就能基本上实现全球的通信。 为了避免产生干扰,卫星之间的相隔不能小于2度,因此,整个赤道上空只能放置180个同步卫星。一个典型的卫星通常拥有12~20个转发器。每个转发器的频带宽度为36或72MHz。 (1)机械特性 使用9根引脚与25根引脚,在PC的后面分别为COM1、COM2口 (2)电气特性 逻辑“1”-15V~-5V,逻辑“0”为+5V ~ +15V 当连接长度不超过15米 时,允许速率不超过20kbit/s (3)功能特性 (4)规程特性 RS-232接口使用图例 2、RS-499接口标准 由3个标准组成 (1)RS-499 (2)RS-423A。采用非平衡传输方式。传输距离可达90M,最大速率可达100kbps (3)RS-422A。采用平衡传输方式。在15M内传输速率可达10Mbps,若传输速率降到90kbps,最大传输距离可达1200M。 本节主要内容       2.2.1 停止等待协议       2.2.2 连续ARQ协议       2.2.3 流量控制 具体功能(详见课本P38) (1)链路管理:当网络中的两个结点进行通信时,发送方必须确知接收方是否已处在准备接收状态。 (2)帧同步:数据链路层,数据传送的单位是帧。 (3)流量控制:协调发送方与接收方的工作。 (4)差错控制:接收方可通过校验帧的差错编码,判断接收到的帧是否有差错。 (5)透明传输:所谓透明传输就是不管所传数据是什么样的比特组合,都应能够在链路上传送。 (6)寻址:在多点连接的情况下,保证每一帧都能送到正确的目的站。 1. 不需要数据链路层协议的数据传输 当两个主机进行通信时,应用进程要将数据从应用层逐层往下传,经物理层到达通信线路。通信线路将数据传到远端主机的物理层后,再逐层向上传,最后由应用层交给远程的应用进程。但现在为了把主要精力放在数据链路层的协议上,因此可以采用一个简化的模型,即把数据链路层以上的各层用一个主机来代替,而物理层和通信线路则等效成一条简单的链路,如下图所示。 1. 不需要数据链路层协议的数据传输 在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