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光启刘若鹏
出生日期:1983年9月
出生地:西安,9岁到深圳
家庭背景:父母都是知识分子
教育经历:
刘若鹏从小酷爱物理学和探究未知,对科学和创新非常痴迷。
1999年至2002年在深圳中学就读,其间在全省的物理竞赛中拿了一等奖。
2002年高中毕业,刘若鹏没有参加高考,成绩优异的他被保送到浙江大学混合班。这个混合班的模式很超前,前两年不分专业,天文地理什么都学,后两年则完全放开,学生可以做任何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刘若鹏接触到了如今他所研究和创业的领域超材料。
超材料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复杂学科,超材料是一种与电磁波密切相关的新材料技术,可以根据需要定制出特定物理特性的材料。
当时,超材料作为一个学科出现还不到3年,学科创始人之一、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大卫·史密斯在2000年才刚刚做出第一块超材料,甚至有半数以上的学界大腕认为这是伪科学。
或许是80后的叛逆心理作祟,刘若鹏对超材料却“一见钟情”,他固执地认定,超材料就是未来,这就是今后自己要从事的研究领域。
2006年,完成了超材料的本科毕业论文后,刘若鹏获得了杜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的全额奖学金,赴美攻读博士学位,而他选择的导师,正是大名鼎鼎的大卫·史密斯。
在杜克大学研究超材料的过程中,刘若鹏结识了4位小伙伴,张洋洋、赵治亚、季春霖和栾琳。5人中有3人后来取得杜克大学博士学位,另外2人则分别是牛津大学博士和哈佛大学博士后。
5人组成的团队,几乎完美解决了超材料研究所需的知识架构,从材料、系统、工艺到计算和光电子通信,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相互之间形成了精确互补。
2009年1月,刘若鹏和季春霖作为第一作者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在成文之前,刘若鹏和4位小伙伴并没有意识到,这篇论文会在今后改变整个超材料发展史,以及他们5个人的人生轨迹。
这篇关于利用超材料研制“隐身衣”的文章,被史密斯教授评价为“具有颠覆性意义”的成果,“它让隐身材料对于电磁波响应的频宽向红外线和可见光迈进了一大步”,“这将是超材料商业化应用的开始”。经此役,刘若鹏和他的团队一战成名,不仅是学术界,甚至连美国政府部门和军方,都向他们抛出了橄榄枝。按照正常剧情,如果接受邀请,刘若鹏和他的5人小团队将会在美国获得大量设备和资金支持,并顺利成为超材料领域最顶尖的团队。但连刘若鹏的导师史密斯都没预料到,这时候,5人突然选择了回国。
创业初衷:
“你说是80后的爱国情怀使然,也未尝不可。”刘若鹏说,“虽然受到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但毕竟我们还是戴着红领巾、站在红旗下成长起来的一代。”
光启取名于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寓意“为中华科技复兴而奋斗”。
创业梦想:
尖端装备的革命、生存空间的拓展、生活方式的变革
光启致力于改变世界的创新,希望实现人类的梦想,把人类梦想的未来带到人们身边。
光启以“改变世界的创新”为宗旨
企业宣传语:
未来即现在。
企业愿景:
拯救生命:在灾害来临时挽救人类生命,提升人类应对重大灾难的能力
助力社会:让城市更智能,社会更美好
交付幸福: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创造不一样的明天
创业经历:
2008年底,机缘巧合之下,刘若鹏和张洋洋回国参观了苏州的创业精英大赛,国内对于海归人才创业力度的支持,以及活力和朝气毫不逊色于美国的各类创业团队,都让他们心潮澎湃。
之后很短的一段时间里,两人还走遍了中国大部分可能适合创业的城市,最终,深圳成为了他们最心仪的落脚点。
用刘若鹏的话说,选择深圳,是因为广东省和深圳正处在经济转型发展的新时期,源头创新和产业链的空白点非常多,孕育了无数的机遇。
而且,深圳对于刘若鹏他们这种初生牛犊的年轻创业者来说,包容性更强,这里的政府和投资者愿意为一些可能失败的原始创新项目买单,这种感觉和美国硅谷很像。
当时回国的另一契机,是2009年出台的《广东省加快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实施意见》,这项意见明确提出,要重点引进产业急需,能带来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国内顶尖水平的领军人才和科研团队。刘若鹏和他的团队,也参与了这次选拔。
在这项意见之前,让刘若鹏坚定落户深圳决心的原因,还包括广东省和深圳市对待海归人才和团队的态度。当时的深圳市科协和科工贸信委,专门为刘若鹏组织了一场小型的评审会,请来了学术界、投资界以及企业界的多位专家与刘若鹏交流。
评审会上,刘若鹏遇到了后来光启的第一位投资人松禾资本董事长厉伟 ,拿到了光启的第一笔1000万元投资。
在深圳市科委的引荐下,刘若鹏还见到了光启另外两笔风投的投资人,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院长冯冠平和迈瑞医疗董事长徐航 ,拿到了另外2000万元。
徐航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从来没有把这笔投资看作是一项投资,出手的唯一理由,是他从刘若鹏的团队中看到了“新时期钱学森”的味道。
除了环境以及政策和资金的支持,选择深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