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煤炭资源与工业利用外聘培训讲义
煤炭资源与工业利用 煤及与其相关的几个基本概念 煤层的形成过程 煤化学的主要指标 煤的分类 我国煤的分布 煤炭价格趋势 煤及与其相关的几个基本概念 煤的概念 成煤地质时代 煤的成因分类 煤的概念 煤是一种可燃有机岩,一般赋存于沉积岩系内部 煤是植物残骸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物理化学以及地球化学转变而来的 由植物死亡、堆积一直到转变为煤经过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所经受的各种地质作用总称为成煤作用 成煤作用中经历泥炭、褐煤、低变质烟煤、中变质烟煤、无烟煤的过程,但并不是所有煤炭都经历以上全部发育过程 煤的早期使用 我国是世界上用煤最早的国家,文字记载最早见于2000多年以前的《山海经》,当时称为“石涅”或“涅石” 据考古文物和记载,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晚期遗物和周朝的墓葬里曾先后发现用煤制成的工艺品 汉代的一些冶铁遗址中曾发现加工过的煤饼,表明当时已经用煤作为冶铁燃料 宋应星《天工开物》一书里,已经按煤的粒度和用途进行了分类,指明了煤的块度和产地,还对矿井通风排气、顶板管理等都有详尽描述 与煤有关的几个地质概念 含煤岩系:指一套含有煤层的沉积岩系,其同义语有含煤沉积、含煤地层、含煤建造及煤系等 煤田/煤产地:在同一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含煤岩系经后期改造所保留下来的,比较连续分布的广大地区 煤盆地:原始聚煤盆地中形成的含煤建造,经历了多次构造变动,含煤地层发生褶皱、断裂而改变了原始产状,可以通过古地理、古水流、控盆构造加以恢复 煤层 含煤岩系剖面的正常顺序中,直接伏于煤层下面的沉积岩层为煤层底板,构成泥炭堆积的基底;直接上覆于煤层之上的岩层称为煤层顶板,是泥炭堆积后的覆盖沉积物 煤层底板多为沼泽相泥质岩、粉砂岩,多富含植物根化石或痕木化石,证明它曾是成煤植物生长的土壤 煤层顶板岩石类型多样,以细碎屑岩和石灰岩为主,但也见粗碎屑岩作为顶板的实例 组的概念 组是一个岩石地层单位,不同地区组的名称、地质时代都有所差异,如华北石炭-二叠纪的山西组和太原组、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延安组、华南二叠纪龙潭组、新疆准噶尔盆地的西山窑组和八道湾组、东北早白垩世的伊敏组和大磨拐河组等 在正常情况下,先形成的地层居下,后形成的地层居上。层与层之间的界面可以是明显的层面或沉积间断面,也可以因岩性、所含化石、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等变化而不十分明显 煤的成因分类 依据成煤的原始质料和堆积环境来分类,决定于成煤作用的第一阶段,可分为三类: 腐殖煤(残殖煤):高等植物在沼泽环境中形成(稳定组分达50~60%以上,如云南禄劝泥盆纪角质残殖煤,常呈薄层或透镜状夹于腐殖煤中) 腐殖腐泥煤: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都占重要地位,聚集于湖、沼过渡的环境,如山东新汶烛煤,在煤层中常与藻煤互层并相互过渡 腐泥煤:主要在湖泊的较深部位中由藻类等浮游生物在还原条件下经过腐解形成,如山西浑源的藻煤、胶泥煤,大多呈透镜体或薄层夹在腐殖煤中,有时也能形成单独可采煤层 煤炭资源与工业利用 煤及与其相关的几个基本概念 煤层的形成过程 煤化学的主要指标 煤的分类 我国煤的分布 煤炭价格趋势 煤层的形成过程 泥炭化作用 煤化作用 煤变质的分带性 植物遗体的堆积 植物遗体堆积按是否经过搬运而分为原地生成和异地生成两类 原地生成:植物遗体堆积于原来生长的沼泽中而形成泥炭,标志是底板大都有根土岩、煤层中直立树干,自然界绝大多数煤层原地生成 异地生成:植物遗体经过相当长距离的搬运再沉积而形成泥炭,如漂流的树干在河口三角洲地区堆积的情况,较难形成有价值的煤层 微异地生成:沼泽范围内流动的水将植物遗体和部分已形成的泥炭进行短距离搬运后再堆积而成,但总的仍属于原地生成范畴 泥炭 泥炭是植物遗体在沼泽中经过生物化学、物理化学变化而形成的堆积物,颜色一般为棕褐色到棕黑色,疏松 采掘出来的泥炭经自然干燥后,其水分一般为35-40%; 泥炭中的矿物质含量与泥炭的形成条件有关,一般都在50%以下 泥炭中有机质称为腐殖质,包括植物残体和无定形物质,植物残体仍不同程度地保存了植物的结构,泥炭中有机质的含量一般为50-80% 含有沥青、腐殖酸、糖类、纤维素和木质素等,腐殖酸含量大都在50%以上,含大量糖类是泥炭的重要特征之一 泥炭中有机质的元素组成主要是C、H、O、N、S,随着泥炭分解程度的提高,碳含量增大、氧含量减小 泥炭沼泽的形成条件 泥炭沼泽是一定气候、地貌、水文条件的产物 气候条件:湿度与泥炭的保存有关,年降水量大于年蒸发量是必要条件,温度则影响植物的生长速度和植物群种类 地貌条件:需要有低洼的、能保持积水的地形,可以称之聚煤盆地或积水洼地 水文条件:入水量大于出水量才能使沼泽化地区有充分的积水 泥炭化过程中的生物化学变化 植物遗体暴露在空气中或在泥炭沼泽浅部多氧的条件下,由于微生物和氧的作用而遭受氧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