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线路视角下贵州明清东西省际干线.docVIP

文化线路视角下贵州明清东西省际干线.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化线路视角下贵州明清东西省际干线

文化线路视角下贵州明清东西省际干线   摘要:贵州驿道文化线路遗产资源丰富,尤其是跨区域的省际干线(包括陆路和水道)在沟通西南地区与中原社会、经济、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迄今,贵州保存着大量的古道、关隘、桥梁、码头、马店、驿站、会馆,以及沿途重要的城镇遗址和由古道而产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的存在记录了贵州历史上人们的迁移及活动,体现着贵州区域文化的发展历程,是贵州重要的文化线路。   关键词:贵州 明清 东西干线 文化线路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3)04-107-110   文化线路是近年来国际遗产保护界新兴的一种开放的、动态的遗产类型。在中国,此项保护工作启动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2009年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上发表的《无锡倡议》。《倡议》中,来至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呼吁,以科学的态度重新审视和保护中国的线路文化遗产。所谓驿道文化线路是将陆路、水路或其他交通线路用一种有历史联系和文化关联的动态方式集中起来,其中涵盖了较多的遗产种类,除与驿道本身有关的文化遗产之外,还包含了线路在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所带来的人口流动、商贸往来、文化传播、教育观念改变等共同体现在物质和非物质上的历史文化遗产。   贵州驿道文化线路遗产资源尤为丰富。明清时期,统治者十分重视贵州的战略地位。明洪武十四年,为了控制云南,加强对西南边疆的统治,明朝在元朝已开通的东西干线基础上进行整修,并在岳州至贵州(今贵阳)沿线设置了25驿,“一驿储粮三千石,小旗一人领军十人守之”以传递军情,备足粮草,为讨伐云南作准备。在贵州境内,明朝沿线自西向东设亦资孔驿(今盘县亦资孔)、湘满驿(今盘县西北)、新兴驿(今普安县)、尾洒驿(今晴隆县)、渣城驿(今关岭永宁)、关岭驿、安庄驿(今镇宁安庄坡)、普利驿(今安顺市)、平坝驿、威清驿(今清镇县城)、贵阳驿、龙里驿(今龙里县城)、新添驿(今贵定县城)、平越驿(今福泉县城)、清平驿(今凯里清平)、偏桥驿(今施秉县城)、镇远驿(今镇远县城)、水马驿(今镇远清溪西)、清浪驿(今镇远清溪)、平溪驿(今玉屏),共20驿,其间还另设有12站。这条连接今云南、贵州、湖南的东西干线即为文献所载的明清滇黔和湘黔主驿道。   一、线路上多维度的交流和对话   对贵州而言,交通线到达什么地区,就会给当地带来发展的动力,改善交通条件是改变当地社会状况的重要方式。明清东西干线的畅通,使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得以多维度、大尺度的交流和互惠,沟通了贵州与邻省及中原内地多元化的文明对话,并由此发展和扩散开来,极大地促成了西南民族地区与中原内地文化的融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原先进农耕技术的传人。自洪武以来,明朝大举推行屯田制,史载:“于时,东至辽左,北抵宣大,西至甘肃,南尽滇蜀,极于交趾,中原则大河南北,在在兴屯矣。”贵州卫所屯田数量十分可观,据史记载,仅贵州都司所属18卫2所屯田近100万亩。如此大面积的土地开发,得益于随军屯、民屯而传人的先进的中原农业耕种技术,如耕牛的使用,水利的兴修、育种的推广、土质的改良等。《明史食货志载》:“每军授田五十亩为一分,给耕牛农具,教植树”。大片的中原式农田,在滇黔、湘黔驿道两边的坝子中与当地百姓的田土相互交错,汉、夷共同交流农业生产经验,推动了贵州社会经济的大发展。   第二,沿线城镇经济交往频繁。自洪武年问贵州开设卫所以后,永乐时期又增设了府、州、县,它们大多散布在滇黔和湘黔驿道上,最初仅仅是军事防御据点和官府所在地,由于地处交通线边缘,附近又有密集的屯堡,便逐渐形成商业活动频繁的集市。随着贸易的不断增加,一些大集市附近发展成为聚落区,进而演变成沿线重要的古城镇。而城镇经济发展也与交通条件的改善相辅相成,在湖广通往云南的主干线上,每年过往马匹不下三四千匹,往来商旅、运夫不计其数,沿线城镇自然成为沟通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的纽带。如湘黔驿道入黔门户镇远,素有“水陆驿站”之称,城内有来至江西、湖广和南京的商人,云南的铜、锡从普安入黔后,经过二十余站到达镇远,再改走水路运至湖南常德。又如滇黔驿道上的普定和普安,城内商贾云集,物产富饶,市场内尤以大宗牲畜交易较为发达,大量马匹交易在此产生,马匹一部分是进贡京城。《明实录》记载:“洪武十七年十二月甲寅,贵州都司送所市马四百匹至京师”,又“洪武十八年正月癸酉,四川、贵州二都司送所市马一万一千六百匹至京师”,另一部分则是贩卖给云南。东西省际干线的的畅通,为所有城镇的商业活动和贸易往来提供了便利的前提保障。   第三,极具地域特色的屯堡文化形成。随着明朝“调北征南”、“调北填南”等一系列军事政治和后续开发西南边疆的举措,大批来至自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河南等地的军事和半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