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药物性肝损中(孙静主任)课件
?一片思诺斯导致ALT升高超过1000U ?干扰素诱发重度慢性肝炎 ?一起由“乌发丸”引发的医疗纠纷 ?“龙胆泄肝丸”中毒事件引发的思考 药物性肝病定义 定义: 药物性肝病损害(drug inuced liver injury, DILI),或称药物性肝损害,是指由于药物或/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可以发生在以往没有肝病史的健康者或原来就有严重疾病的病人,在治疗剂量药物应用过程中某种药物后发生程度不同的肝脏损害。 目前引起损的药物千余种,其表现与人类各种肝病的表现相同,可以表现为肝细胞坏死、胆汁瘀积、细胞内微脂滴沉积或慢性肝炎、肝硬化等。本病发病率逐渐增高,占所有黄疸住院病人的2%,占暴发性肝功能衰竭中的10%~20%。 主要内容: 药物性肝损害的流行病学 肝损害的机制 临床类型和表现 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 药物性肝损害的治疗原则 天晴甘美在药物性肝损害治疗中的应用 在全球所有药物不良反应中,药物性肝损害的总发生率为10%~15%,暴发性肝衰竭5%。 美国:老年人黄疸中,20%是由药物引起。在暴发性肝衰竭者中,25%由于药物所致,特别是扑热息痛过量,其病死率达50%以上。 一般人群中10%、老年人群中40%的肝炎为药物性肝损害 人口 年报药物不良反应数 美国 2. 5亿 28.56 (万) 中国 13.0亿 1.0 (万)*(9省市为0,2002年) 全球总发生率3~9%,暴发型肝衰竭5%。 近年来药物性肝损伤发病率逐年上升 药物性肝损害的研究结果 对2000年至2005年因药物性肝损而住院的276例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 药物:引起肝损的药物种类繁多,中药占首位(26.1%),其次为抗肿瘤药物(17%); 特点:肝损的程度以轻-中度为主,临床表现主要为乏力、纳差、尿黄、恶心和右上腹不适等; 预后:88%治愈好转,死亡率为5.1%。 易引起肝损害的化疗药物 易导致肝损害化疗药物常用于哪些肿瘤 药物性肝损害的机制 药物 毒性代谢物 肝损害(药物内在肝毒性) 药物直接肝毒性 药物间接肝毒性 药物在肝内生物转化 肝毒性药物(宿主特异质肝毒性) 超敏反应 代谢特异质性 药物代谢机制 1.药物在肝内进行代谢,通过肝细胞光面内质网上的微粒体内一系列的药物代谢酶(其中最重要的是细胞色素P450),经过氧化、水解等形式形成相应的中间代谢产物(第一相),再与葡萄糖醛酸或其它氨基酸结合形成水溶性的最终产物(第二相),排出体外。 I相反应 药物被转化为极性(亲水性)代谢产物,通过结合或暴露下列基团 : -OH、 -SH、-NH2、 -COOH 代谢产物通常无活性 可能极化完全,利于从胆汁、尿液排出体外 II 相反应 进一步结合内源性化合物,形成具有更强水溶性的代谢物 结合物有葡萄糖醛酸、硫酸、醋酸、氨基酸 肝内药物代谢过程 2.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通过改变肝细胞膜的物理特性和/或化学特性,抑制细胞膜上的K+/Na+-ATP酶活性,干扰肝细胞的功能,在胆汁中形成不可溶性的复合物等不同途径直接导致肝损伤,也可选择性破坏细胞成分,或与大分子物质共价结合,干扰细胞特殊代谢途径,诱导免疫变态反应,间接地引起肝损伤。 直接毒性作用 ?不再使用了的“毒药”,如:锑剂 ?还必须使用的“毒药”,如:各种肿瘤化疗药物 ?被挖掘的新的“毒药”,如:三氧化二砷(砒霜)、斑蝥 无论是FDA还是SFDA,都慎重地批准“毒药”上市 药物毒性肝损伤(可预测) 直接毒性作用特点 ?可预测性 ?剂量依赖性 ?首次应用肝毒性物质和发生肝损伤之间的间隔常 是固定和短暂的 ?暴露人群中肝损伤发病率高 ?在实验动物模型上可复制 ?代表药物: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 、四氯化 碳、氯仿, 2-硝基丙烷、三氯乙烷 “间接”毒性作用 ?药物经过1相药酶催化后变为有毒或毒性增加 ?具有解毒作用的1相酶先天或后天缺乏 ?1相酶被诱导或抑制,低毒或无毒的药物变得有毒, 或者相反 ?2相酶减少或缺乏,毒性代谢产物堆积 非药物毒性肝损伤(不可预测) 免疫“毒性”作用(1) 特点: 1.不可预测性; 2.仅发生在某些人或人群(特异体质),或有家族 集聚现象; 3.与用药剂量和疗程无关; 4.在实验动物模型上常无法复制; 5.具有免疫异常的指征; 6.可有肝外组织器官损害的表现。 免疫“毒性”作用(2) 依据: 1.使用过某种药物后,出现发热、关节痛、皮疹等 “肝外表现”; 2.血液学检查发现嗜酸性细胞增多、循环免疫复合 物阳性、非器官特异性的自身抗体阳性,可能有 药物相关的自身抗体,或致敏T淋巴细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4年银行考试-授信业务资格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docx
- 2023-2024学年重庆市高二上册数学期末试卷1(人教版).docx VIP
- 园林景观施工技术交底记录大全.docx
- 期末周末作业题(含解析)2024-2025学年人教新目标(Go for it)版英语八年级上册.docx VIP
- 2024山西省农商银行招聘1340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 人教版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期末数学试卷.docx
- 可信数据空间建设及应用参考指南1.0.docx
- 2024江苏高考政治真题(原卷版).docx
- 三年级数学上册专项练习(拔高题)北师大版.pdf
- Rhino5.0&KeyShot产品设计实例教程(第2版).ppt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