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融入问题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摘 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从乡村涌入城市,我国进入了人口流动迁移最活跃的时期。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进入到城市生活、定居,面对随迁子女的城市融入问题,政府应推进改革消除制度性障碍,积极推进社区建设,强化学校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073-02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从乡村涌入城市,我国进入了人口流动迁移最活跃的时期。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民工潮”的出现,庞大的民工群体甚至举家流入城市,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进入到城市生活、定居。据统计,2010年全国有超过2 000万农民工随迁子女,其中有1 167万学龄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农民工子女和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是“回不去的一代”,他们大多是“城市化的孩子”,生于城市,长于城市,没有务农经历,与乡土社会缺乏文化纽带和情感联系,他们不可能像父辈那样往返于城乡之间,而倾向于定居城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一项研究显示,50岁以上的农民工只有15%的人想在城市定居,40-50岁的数据为21%,30-40岁的为37%,20-30岁的为45%,20岁以下的高达61%。随之而来的很多问题也就成了我们关心的热点话题。   一、我国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城市融入现状   农民工随迁子女实际上是城市第二代移民,他们能否融入城市社会对城市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虽然目前各级政府指定了相关政策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城市融入,但是情况并不乐观。   首先,农民工子女在观念认同、社会关系、社区生活、休闲娱乐等方面遭社会排斥,与城市居民尤其是同龄人缺乏社会交往。   1.观念认同排斥   观念排斥是城市居民在意识层面上对外来农民工子女的排斥,这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因素。由于我国长期执行户籍管理的城乡分割制度,对城市和农村实施不同的政策。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国家提供的一系列社会福利和保障,而农村居民却不能;加上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差,使得城市居民的生活??平远高于农村居民。因此,城市跟农村不仅仅存在生活地域上的差异,还存在着生活水平的差异,甚至城市居民是一种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认同是一种主观感受,农民工子女来到城市,对城市生活、文化认同感较高,他们希望进入到城市的生活中去,也希望能在城市中接受较好的教育,将来从事有较高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的工作。   虽然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城市中工作、生活,但由于政策限制、城市居民的排斥和自身资源不足等原因,他们大多从事的是报酬低、劳动强度大的工作,进城务工人员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农民工子女作为农民工的后代,跟随着父母来到城市,同样遭受着城市居民的排斥。外来人口的激增造成城市公共服务的短缺,许多城市居民认为外来人口影响了他们原有的生活秩序和质量,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多少俨然成了某些城市家长衡量学校质量的标准,而在农民工子女比较多的学校就读的城市儿童家长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与农民工子女打交道,认为农民工子女没有教养,学习差,禁止自己的孩子跟他们交朋友。同时,农民工子女对自己目前在城市中的身份存在着认同排斥,虽然他们认同城市文化,也希望在城市中生活,可他们在城市中只能作为“外地人”、“边缘人”存在,他们把有无城市户口作为判断自己是不是城市人的标准,农民工子女不是不想做城市人,而是城市的排斥令他们不敢,他们对城市无法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外来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中出于一种“飘零”、“无根”的状态:他们不愿再回农村老家,对于现在生活的城市又无法认同。   2.社会关系排斥   社会关系排斥是指个体或团体被排斥出正常的或非主流的家庭和社会关系网络,是对社会关系、人际交往的衡量。农民工子女虽然生活在城市,但是却很少有机会与城市同龄人交往。究其原因,虽然农民工子女就读于公办学校,但大部分学校对他们单独编班,以至于农民工子女接触的同学仍然非城市同龄人;此外,农民工家庭大多租住在城中村或城郊接合部,这些社区居住的城市人口比例较低,农民工聚居区的人口结构高度同质化。   3.社区生活排斥   大部分的农民工家庭租住在“都市村庄”,即“城中村”,居住环境差,与外界沟通少,而且,“都市村庄”型的社区服务差,有的“都市村庄”的社区服务几乎是空白。此外,聚居在“都市村庄”的人大多受教育水平不高,从事的都是收入低、劳动强度大的工作,社会地位比较低。这样一个游离于城市与农村之外的特殊群体,都是一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没有城市合法身份的人,缺乏与其他社区的交往,容易形成自己的亚文化,而这种亚文化往往含有与社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