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弗罗斯特隐秘性诗学表现策略
弗罗斯特隐秘性诗学表现策略
内容摘要:美国现代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能够在诗歌中由简单而抵达深邃的关键在于他选择了介于浪漫主义的直抒胸臆与现代主义的间接隐晦之间的一种诗歌表现策略——“隐秘性”。本文通过分析弗罗斯特的《雪夜林边停留》一诗,论证了弗罗斯特在“隐秘性”思想的指导下所采用的“引而不发,含而不尽”的表现策略如何实现了弗罗斯特简单而深邃的诗歌特色。
关键词:弗罗斯特 隐秘性 表现策略 引而不发 含而不尽
美国现代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对“隐秘性”(ulteriority)的钟爱使得其词为大众所熟知。在大部分弗罗斯特诗歌的批评中,“隐秘性”一词常被引用以旁证其诗歌“隐喻”、“复杂性”等特征。而本文认为,“隐秘性”是弗罗斯特至关重要的诗歌创作思想,在其思想指导下的诗歌表现策略是弗罗斯特在诗歌中能够由简单抵达深邃的关键。
在以难度著称的现代派诗歌滥觞并蓬勃发展的二十世纪英美诗坛,罗伯特·弗罗斯特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存在。他的与众不同表现在他始终坚持传统的诗歌韵律,自然朴实的诗歌风格,而同时,他的诗歌意蕴悠远、雅俗共赏,看似简单,实则深邃。弗罗斯特生前,他的诗歌常被人认为过于传统,带有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歌的田园色彩,与具有先锋性的现代主义诗派相距甚远。弗罗斯特去世后,越来越多的人因其主题的现代性,把弗罗斯特归入现代主义诗人之列,然而他的诗歌风格又明显有别于同时代的现代主义诗人的诗风。英国牛津大学诗歌教授、著名诗人、批评家格雷夫斯在他的《罗伯特·弗罗斯特诗选》(1963)的序言中说:“弗罗斯特是第一位真正可以用世界标准来衡量的美国著名诗人。他获得这种殊荣是合情合理的,因为他的诗歌创作…通过自己辛勤的实践,直至最终找到了一条既适应‘美国气候’又符合美国语言的诗歌创作之路。”[2]而这种独特性,笔者认为,与他常提起的“隐秘性”诗学相关,它看似不经意,却恰是弗罗斯特诗歌的灵魂。“隐秘性”的英文单词“ulteriority”源于“ulterior”,意为“更远的、在表面后的、隐秘的”,在中文中还可引申为“意在言外”、“别有用心”。为避免归化的译法使中国读者“对号入座”,本文仍保留曹明伦先生对“ulteriority”一词的处理,即依据“ulterior”的基本内涵将“ulteriority”译为“隐秘性”。笔者认为,“隐秘性”的内涵大致可概括为三点:第一,“隐秘性”强调作者意在言外。第二,“隐秘性”暗含着由表及里、由近及远、因微见著的类比式、提喻式思维方式。第三,“隐秘性”是召唤读者想象,实现意义扩大化,促进读者与诗人形成共鸣的策略。
弗罗斯特在1946年发表于美国著名的文学评论杂志《大西洋月刊》中的一篇文章《永恒的象征》将“隐秘性”推向了一个极高的地位:“关于诗歌…最核心的应该是诗歌是一种隐喻,说的是一件事,指的却是另一件事,言在此而意在彼,这(诗歌)就是隐秘性给人的快乐[3]就弗罗斯特此番评论,研究者们通常将关注点放于“诗歌是一种隐喻”的表述,并由此挖掘弗罗斯特诗歌语言背后所代指的隐含意义,而往往忽略了最后一句“这(诗歌)就是隐秘性给人的快乐”中“隐秘性”一词的丰富内涵。
弗罗斯特“隐秘性”的思想首先是一种诗歌创作思想。它首先来自于诗人企图表达却不便言说的意图,通过文本的有限语言向读者透露点点迹象,引发读者的想象,其最终结果往往超越了文本中有限的言说,实现了意义的扩大化,促进了读者与诗人形成共鸣。以文本的微观角度讲,“隐秘性”也是一种诗歌的文本表现策略。从诗歌史的发展来看,弗罗斯特“隐秘性”的表现策略应该是介于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的一种文本表现方式。浪漫主义诗学传统开拓性的主张是肯定了诗人的主体地位,鼓励诗人在诗歌中对个人情感意志进行直接地抒发,这种“直抒胸臆”的诗歌表现方式将诗歌从柏拉图时代以来被视为一种“再现”的观点中解放出来,然而,到了十九世纪末却走向了情感泛滥的流俗,进而出现了现代主义诗歌对其的反驳。西方现代主义诗人在肯定诗人主体地位的同时反对浪漫主义诗歌的直抒胸臆,他们倡导用象征、意象等等方式间接地、隐晦地表达感情,更强调诗人的智性、诗歌的难度。这种诗学的转向革除了浪漫主义传统最终导致情感泛滥的流俗,但后期也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过于追求隐晦与晦涩的表达。弗罗斯特“隐秘性”的表现策略却恰恰介于浪漫主义的直抒胸臆与现代主义的玄虚晦涩之间。弗罗斯特的“隐秘性”不反对诗人作为主体进行直抒胸臆,也不是通过晦涩难懂地引经据典来达到隐晦,他的语言一方面直白明晰、自然朴素、不饰雕琢,但另一方面他又在关键之处引而不发,含而不尽,以启发、隐射、暗示的方式收获意在言外、微言大义的效果。这种独特的表现策略近似于中国古代古典诗论所讲究的“含蓄”,即通过“文约辞微”、“情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