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出版那份崇高与纯粹.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坚守出版那份崇高与纯粹

坚守出版那份崇高与纯粹   扬之水新著《〈读书〉十年》问世以来,在知识界广受关注。一者,作者的经历委实非比寻常,不惟可称传奇,简直算是“离奇”(张中行语)。年轻时开卡车、卖水果,而立后做职业编辑,年逾不惑又归宗学术志业。步步走来,活脱脱一个20世纪80年代自学成才者的经典形象。再者,作者在知识界的风向标——《读书》杂志担任编辑十年,可谓阅尽了那一时段的风云激荡。书中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知识界世相人情的真实摹绘,与学界名流钱钟书、张中行、金克木、徐梵澄等人的交相往还,凡此种种,皆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不过,较之关注时下蜚声士林的学者扬之水,笔者倒愿意更多地将目光投向时为编辑的赵丽雅(扬之水原名)。钩沉考稽这位编辑前辈当年的心路历程,爬梳剔抉她在《读书》服务十年的人生印迹,于今日的后来者——新生代的编辑而言,实不无镜鉴与启发作用。   一   编辑与作者关系之密切,竟能到如此忻合无间的程度,是我阅读本书留下的极深印象之一。通览全书,有很大篇幅是写她与各式各样作者的交往:或餐聚叙谊,或切磋问学,或月旦评人,或臧否时事,大体皆围绕《读书》杂志组稿、约稿的事宜展开。而她与其中某些作者交谊之厚、关系之密,实已远超编创之间通常的工作范围,可称得上“莫逆于心,相与为友”了。这一点,连见多识广的沈昌文先生也颇致感慨。   如果照通常的世情推理,那生活中的扬之水必定是位口绽莲花、交游颇广之士。但据她在《读书》的同仁回忆,她性格内敛,平日里木讷寡言,不喜交际。可是,为何偏偏是她,能同那么多的学界顶尖人物,建立起如斯密切之关系呢?我以为,《论语·子路》中所云“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可为此作一诠解。扬之水同作者的关系,是一种建立在较高文化层次上的,修养、学识、志趣、性情极为契合的,高雅脱俗的人际关系。他们是君子之交、同道之交。这,就是扬之水带给现今我们这些做编辑的重要启示。   编创关系,是时常困扰出版人的一个大问题。虽然,每位入职这行的新人,都无一例外地会被预先告知,要努力同作者交朋友;经典的哲学著作??教给我们,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但世界之大,品类之盛,真是纷繁复杂,千姿百态;作者亦是各色人等,禀性、修养、品格、喜好均不相同。如何同他们交往,并无现成的公式可供套用,要靠自己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揣摩体会。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现今的出版社流动性很大,新人涌进涌出;加之培训不到位,导致业务不熟、基础不牢,给日后的工作留下诸多隐患。具体到审稿,表现为新编辑违反“多就少改”的原则,对稿件肆意斧削。这样做的后果,轻则不尊重作者,重则越界侵权,成为引发编创关系恶化的一大诱因。而出版的日益商业化与资本化,给编创关系带来的巨大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两者之间,正愈发成为一种冷冰冰的资本交易关系。你为我写书,我给你付酬。大家越来越现实,情感交流日少,人文气息淡薄。更有甚者,有的出版社与作者之间层层设防,信息不对称、侵害作者权益的现象屡有发生。   扬之水与诸位大家融洽谐和的编创关系,于现实的意义,绝不是一个仅供回味玩赏的美丽传说,或是“忆昔开元全盛日”的往日怀想。它对于当今的出版界,不啻为当头棒喝,对症良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何将作者——这个出版的源头盘活、搞活,是萦绕于每一位出版人脑际的“世界性难题”。或许,从扬之水的身上,可以发现值得我们警醒或思索的某种东西。   二   阅毕《〈读书〉十年》,所留下的极深印象之二,就是:怎一个“勤”字了得!   作为《读书》“四大金钗”之一,勤是扬之水做编辑一以贯之的特色。陆灏在一次访谈中说:“赵丽雅可说是动得最勤快的。从她的日记可以看到,上门取稿、送丁聪校样、为作者买书买纸买笔,无不是靠她双脚踩着二十八吋的自行车来回奔波。……她还有一特点,就是写信勤,往往毛笔书写,闺秀小楷,文采斐然,最能打动老先生。”工作勤、读书勤、写作勤,勤是她的标签,是她的特色。   编辑是门学问,也是门手艺。换言之,不但要知,还要行。王夫之说:“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也,必矣。”编辑这一职业的特质与品格,正是在知与行的高度统一中形成的。这种实践性极强的特征,决定了这一行唯有“熟”才能生巧,唯有“勤”才能补拙,舍此别无他途。所以,培养一名合格编辑的周期很长,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道理正在于此。如我们稍加追溯,会发现编辑界的许多前辈,都是将知与行结合得很好的典范。编辑前辈们以他们的黾勉践行着这条古训,同时也熔铸与锤炼了编辑的传统与品格。   现今,数字化潮流汹涌异常,与出版商业化大潮汇集一处,更是将编辑冲得晕头转向、莫之所从。环顾当今出版界,人人竞相以谈论“数字化、市场化、资本化”为风尚;传统的编辑价值观念,正在日益遭到剥蚀而变得模糊起来。倡导后种观念者,往往被视为落伍、不合潮流。对此,我们不禁要问,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