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本文旨在强调六国失败在於赂秦
六 國
本文旨在強調六國失敗在於賂秦,並借此諷今,指出北宋對外族的退讓,比諸六國賂秦更為不智。
二、內容大要:
全文共分四部分:
1、提出論點:六國滅亡的原因在於「賂秦」。
(一)文章一開首,便以「開宗明義,下筆立論」的手法,指出六國之敗,在於賂秦:「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六國滅亡,並不是因為六國的武器不鋒利,作戰本領不好,弊病在於賄賂秦國)。
2、接著,就從兩方面說出這個論點所持的理由:
(一)第一個理由是「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因為拿土地賄賂秦國,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這就是滅亡的原因)。
(二)另一個理由是「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因為有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原因是不賄賂秦國的回家失掉了強而有力的外援,不能單獨地保存):
(1)第二個理由的提出,是因為六國中真正賂秦的只有韓、魏、楚三個國家。作者統指「六國破滅,弊在賂秦」,對照史實,顯然有出入;從邏輯上說,並不全面。
(2)為了彌補論述中的缺失,於是作者借助「設問」:
a.「六國互喪,率賂秦耶?」(六國接連的滅亡,都是因為賄賂秦國嗎)
b.然後主動地回答這個問題:「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3)這樣的手法有以下的優點:
1>既可彌補了缺點,補充論點。
2>更有鞏固和深化論點的作用。
3>以肯定的口氣重申自己的論點:「弊在賂秦」。
三、論述:
(一)先就「弊在賂秦」,作出正面的論述:
(1)用平實的敘述,權衡得失,讓讀者從簡單計算中分析賂秦的弊病:
1>指出秦國在攻取之外所得的土地,比戰勝而得的竟多「百倍」;諸侯賂秦所失的土地,比戰敗而失的也多「百倍」,突出了賂秦求和的危害性。
2>接著,作者順勢作了這樣的論點:「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秦國最大的欲望,六國最大的禍患,當然不在於戰爭了)賂秦,無異於自取滅亡。
3>照應開首四句中「非兵不利,戰不善」,補充闡發「弊在賂秦」的論點。
(2)以形象的描繪寫秦的貪欲無厭:
1>極寫六國之君的祖父創業維艱,而其子孫卻將土地「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上。」「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而結果只是「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則秦兵又至矣」,活現出賂秦者畏懼的情態,而其所得苟安的時間,竟如此短暫。
2>通過這些生動的描敘,清楚地看到「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割地求和,其亡必速。
(3)以古人言論作為論據:
1>引魏大臣蘇代諫魏王的話「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2>此手法(語例)有以下優點:
a)藉蘇代之言,說明賂秦之失,古人已指出來,而非出臆測和危言聳聽。
b)藉「抱薪救火」這一形象的比喻,有力地補充本段論點,指出賂秦的不智猶如抱薪救火。
(二)再就「不賂者以賂者喪」展開論述:
(1)分析齊、燕、趙三國亡國的原因:
1>齊國:
a)齊國未嘗賂秦,最後也不免滅亡。
b)由於「與嬴而不助五國」,對秦的兼併鄰國,袖手旁觀。
2>燕國及趙國:
a)燕、趙之君,始有遠略,守衛疆土,義不賂秦。因此,「燕雖小國而後亡」,
b)趙也有「五戰於秦,二敗三勝」的光榮紀錄。
3>至於燕、趙之亡其內在因素為:
a)燕國滅亡,主要因燕太子丹派荊軻入秦行刺秦王失敗,觸怒秦王,於是秦大舉攻燕。
b)趙國滅亡,則因趙王誤中秦反間計,誅殺大將李牧。
4>就客觀情勢來看燕趙二國之亡:
作者指出「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燕趙兩國正處在秦國把其他國家快要消滅的時候,智謀和力量都很單薄,跟秦國作戰而敗亡,確實是不得已的事)。
(2)就六國的實力提出反面假設立論:
1>假設六國的行徑:
a)如韓、魏、楚三國各愛其土地,不賂秦求和,不使秦國增強實力;
b)齊國不依附秦國,不與秦國修好、結盟;
c)燕國能忍小忿,不派遣刺客入秦,以免激起秦王憤怒;
d)趙國能冷靜應變,不誤中反間計,誣殺大將。
2>對六國勝敗的判斷:
作者在此從反面立論,指出若六國義不賂秦,並能積極西向攻秦,那麼勝敗存亡之數,與秦國相較,或許仍未易作出判斷。
四、申論:
(一)對六國本身形勢的分析:
六國本有很好的形勢,若能團結抗敵,可跟秦決一勝負:
(1)用賄賂秦國的土地來封給天下的謀臣;
(2)用侍奉秦國的誠意來禮待天下的奇才;
(3)並且六國合力向西對付秦國,則恐秦人食不得下咽。
(二)對六國賂秦的原因分析:
作者指出六國有戰勝秦國的實力,而竟賂秦以求一夕安寢,主要「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被秦國的威勢所脅制)只懂割地求和,故終亡國,實值得悲歎。
(三)對為國者作出忠告:
作者藉六國被秦國威勢所嚇倒而致滅亡的故事,忠告治國者應吸取這個
歷史教訓,「無使為積威之所劫」,以此為鑒。
五、結論:向北宋統治者發出勸諫。
(一)以今昔對比,結束本文。作者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