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岁院士,多万捐款,卢永根倾其一生为华农9
87岁院士,800多万捐款,卢永根倾其一生为华农
2017-03-16 18:40
3月14日下午三点半,87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作物遗传学家卢永根教授带着孱弱的病躯在夫人徐雪宾教授的搀扶下缓缓地走入中国建设银行营业厅。
卢院士从一个黑色的旧挎包里,掏出一个折叠过的牛皮纸信封,缓缓地取出里面的存折交给银行工作人员。
在银行柜台前,每一笔转账都需要他输入密码和亲笔签名,他随身带着尿壶,拖着孱弱的病躯,坚持一个半小时,将存在建设银行的近20笔存款约693万元转入华南农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的账户里。
考虑到卢院士的身体状况,他将改天前往中国工商银行继续将剩下的积蓄捐赠给华南农业大学……
卢院士夫妇平时生活非常节俭,对党、对国家、对人民一片忠诚。他们决定将多年积蓄800多万捐给华南农业大学,设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用于奖励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品学兼优的贫困本科生和研究生、奖励农学院忠诚于教学科研的教师以及资助农学院邀请的农业领域国内外著名科学家来校讲座。
李大胜书记陪同卢永根院士在银行
从“香港仔”到革命者
卢永根祖籍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1930年12月出生于香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从小在香港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香港仔”。
1941年,在卢永根读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被日军占领。父亲卢国棉眼看局势危急,便安排将几位儿女送回老家的乡下避难。在花都,卢永根经历了东躲西藏、衣食匮乏的农村逃难生活。期间他的父亲特意捎来亲笔家训:“身劳苦学”;“既买锄头又买书,田可耕兮书可读,半为儒者半为农”,令他终身难忘。
初中时期,有两种学校可供他选择:一是上英文书院继续接受英式教育,另一是上中文书院。民族意识已经觉醒的卢永根没有遵照父亲的意愿继续读英文书院,而是自己选择了岭英中学。
卢永根院士
在岭英中学,卢永根碰到了思想进步的语文老师林莽中(萧野),并经他介绍到香港培侨中学读高中。在卢永根看来,培侨中学的三年时光,是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在这里他从一个无知的青少年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
1947???12月,卢永根加入了中共地下党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同志会”,并积极开展地下活动。1949年8月9日,年轻的卢永根在香港加入了中共地下党。
在高中即将毕业的时候,党组织通知卢永根,高中毕业后他可能有三种去向:一是直接投身解放事业,回内地打游击;二是继续留在香港升学或工作;三是回内地,继续学习。经反复研究,党组织决定安排卢永根回内地,到岭南大学读书和从事革命工作,到广州去迎接解放。
就这样,一位自小接受英式教育的“香港仔”成为了年轻的革命者。
丁颖传人,一生致力水稻研究
1949年8月,卢永根按照组织上的安排,顺利考入私立岭南大学医学院,同时领导着岭南大学的地下学联工作。之后不久,卢永根转入农学院,开始接触到自己一生的研究事业——农学。
1952年11月,全国院系调整,岭南大学农学院和中山大学农学院合并为华南农学院,卢永根也随之成为华南农学院大四的学生。
1950年,卢永根与胡景钊在岭南大学北校门码头
在华南农学院里,卢永根认识了原中山大学农学院院长丁颖教授。丁颖早年留学日本学农,回国后在广州从事稻作研究,卓有建树,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的水稻育种领域便有“南丁(颖)北赵(连芳)”之称。丁颖给??年级学生讲授专业补充课,主要内容是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演变和中国稻作区域划分,这门课程深深吸引了卢永根,也直接促使他日后走上稻作研究之路。
1953年8月,卢永根大学毕业,党组织安排他留校任教。从此他成为作物遗传育种学的助教,不仅从事教学,也承担一定的研究任务。留校工作之后,卢永根和丁颖在工作上有了更多交集,40多岁的年龄差异,并没能阻挡两人互相学习的劲头:在学术上,卢永根不停地向丁颖靠拢;在政治上,丁颖也经常向卢永根请教。
1957年,丁颖被任命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首任院长,调往北京工作。 1962年8月,卢永根赴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成为丁颖的科研助手。
1963年8月,卢永根(左四)随丁颖(左三)在宁夏引黄灌区考察水稻
这项被称为“中国水稻品种光温条件反应研究”的项目,给年轻的卢永根奠定了一生的研究基础。他亲随丁颖,奔赴内蒙古河套、宁夏、甘肃、新疆以及陕西西部和陕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一方面聆听丁颖先生的教诲,一方面也考察了各地的水稻品种、性状、栽培方法等。正是因为亲历过这些考察,结合他惊人的记忆力,卢永根对全国各地的水稻品种有了充分的了解,在自己的脑海中建立起了巨大的数据库。对于全国各地的水稻品种和性状,他都如数家珍。
调研的同时,卢永根也收集到各地不同的稻种。这些积累,成为我国水稻遗传育种重要的基础性资源。
丁颖去世之后,卢永根回到华南农学院,继续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