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实验七 兰克-赫兹实验.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7实验七 兰克-赫兹实验

实验 弗兰克赫兹实验 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N.Bohr)在卢瑟福原子核式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普朗克的量子理论提出了原子能级的概念并建立了原子模型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原子的稳定性和原子的线状光谱现象,成为原子物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玻尔原子结构理论发表的第二年,弗兰克(J.Frank)和赫兹(G.Hertz) 在研究汞放电管的气体放电现象时,发现透过汞蒸气的电子流随电子能量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同年又观察到汞光谱线253.7nm的发射光谱。1920年,弗兰克他们改进了装置,测得了汞原子的亚稳能级和较高的激发能级,进一步证明了原子内部量子化能级的存在,以及原子发生跃迁时吸收和发射的能量是完全确定的、不连续的,给玻尔的原子理论提供了直接的而且是独立于光谱研究方法的实验证据。弗兰克赫兹由于他们在实验上的卓越成就,共同获得了192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弗兰克赫兹实验至今仍是探索原子内部结构的主要手段之一。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测定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证明原子能级的存在,了解弗兰克和赫兹研究原子内部结构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2了解电子与原子碰撞和能量交换的微观图象影响这个过程的主要物理因素。 二、实验仪器 FD-FH-1弗兰克赫兹仪、双踪示波器三、实验原理 玻尔的原子模型指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电子沿着以核为中心的各种不同直径的轨道运动。对于不同的原子,在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分布各不相同。 在一定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具有对应的能量。当一个原子内的电子从低能量的轨道跃迁到较高能量的轨道时,该原子就处于一种受激状态。如图35-l所示,若轨道Ⅰ上为正常状态,则电子从轨道Ⅰ跃迁到轨道Ⅱ时,该原子处于第一激发态;若电子跃迁到轨道Ⅲ,原子处于第二激发态。图中,E1、E2、E3分别是与轨道Ⅰ、Ⅱ、Ⅲ相对应的能量。当原子状态改变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若原子从低能级En态跃迁到高能级Em态,则原子需吸收一定的能量△E (35-1) 图35-1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状态的改变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原子吸收或放出电磁辐射;二是原子与其他粒子发生碰撞而交换能量。当电子与原子发生碰撞时,碰撞前后整体能量保持恒定 (35-2) (35-2)式中,m、M分别为电子、原子的质量,v、v′分别为电子碰撞前、后的速度,V、V′分别为原子碰撞前后的速度,ΔE为原子内能的变化。最容易用电子和原子碰撞的方法来观测能级跃迁的原子是 Hg,Ne,Ar 等一些惰性气体。本实验利用慢电子与氩原子相碰撞,使氩原子从正常状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从而证实原子能级的存在。 由玻尔理论可知,处于正常状态的原子发生状态改变时,所需能量不能小于该原子从正常状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所需的能量,这个能量称为临界能量。当电子与原子相碰撞时,如果电子能量小于临界能量,则电子与原子之间发生弹性碰撞,电子的能量几乎不损失。如果电子的能量大于临界能量,则电子与原子发生非弹性碰撞,电子把能量传递给原子,所传递的能量值恰好等于原子两个状态间的能量差,而其余的能量仍由电子保留。 电子获得能量的方法是将电子置于加速电场中加速。设加速电压为U,则经过加速后的电子具有能量eU,e是电子电量,即。原子的动能(热运动)由温度决定。由于mM,碰撞前后原子的动能几乎不发生改变。因此,电子动能的变化直接反映了原子内能的变化。当电压等于Ug时,电子具有的能量恰好能使原子从正常状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因此称Ug为第一激发电势。 弗兰克赫兹实验的实验原理图如图35-2所示。电子与原子的碰撞是在充满氩气的FH管(弗兰克—赫兹管)内进行的。F-H管包括灯丝附近的阴极K,两个栅极G1、G2.板极P。第一栅极G1靠近阴极K,目的在于控制管内电子流的大小,以抵消阴极附近电子云形成的负电势的影响。当F-H管中的灯丝通电时,加热阴极K,由阴极K发射初速度很小的电子。在阴极K与栅极G2之间加上一个可调的加速电势差UG2K,它能使从阴极K发射出的电子朝栅极G2加速。由于阴极K到栅极G2之间的距离比较大,在适当的气压下,这些电子有足够的空间与氩原子发生碰撞。在栅极G2与板极P之间加一个拒斥电压UG2P,当电子进入栅极G2与板极P之间的空间时,电子受到拒斥电压UG2P产生的电场的作用而减速,能量小于eUG2P的电子将不能到达板极P。 图35-2 弗兰克—赫兹实验原理图 当加速电势差UG2K由零逐渐增大且电子加速后的能量eG2K(E时,板极电流IP也逐渐增大,此时电子与氩原子的碰撞为弹性碰撞。由于原子的质量比电子大的多,因此可认为原子得到的动能为零,电子仍然具有原来的动能向前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kvdnd5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